伊核談判有成 中東情勢暫緩解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11/26 09:42 點閱 1892 次
伊朗外交部長查瑞夫與歐洲聯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艾希頓,步入日內瓦談判會場。(Photo by 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 EEAS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伊朗外交部長查瑞夫與歐洲聯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艾希頓,步入日內瓦談判會場。(Photo by 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 EEAS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伊朗與「5+1」在日內瓦再度進行廢核談判,一開始各方立場迥異,更夾雜著美俄在中東地區的政治角力,以及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但在最後關頭終能突破僵局,達成初步協議。

原本在11月初的核談判,可望達成伊朗接受凍結核子計畫半年,以交換有限度解除經濟制裁的協議,卻在濃縮鈾問題無法取得共識,會談因此停頓。主要爭點在於,與會各方都主張,為斷絕伊朗核發展之路,應將已提提煉的20%濃縮鈾運往國外,置於國際監督之下。

雙方各有堅持

對伊朗而言,一方面,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是伊朗權利的一部份;另一方面,「5+1」(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加德國)並未給予解除經濟制裁的承諾,要伊朗輕言放棄談何容易。

以色列已擁有核武獨佔權近40年,任何其他中東國家發展核武的企圖,都被視為對以色列的威脅,必遭到「外科手術式」攻擊。

擁有300枚核彈頭的法國,將核武做為保障國家安全的利器。法國總統歐蘭德與納坦雅胡會晤後嚴正聲明,除非伊朗確實不再發展核武器,否則法國堅持反對放寬對伊朗的經濟制裁。

歐巴馬寄望外交手段

伊朗擁有18000台離心機,及9000公斤濃縮鈾,製造核武只是一步之遙,伊朗已經證實其核子實力,歐巴馬不能漠視德黑蘭研發核武的現實。

即使部分美國參議員在談判期間主張對伊朗展開新一波制裁,作為談判籌碼,迫使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妥協,歐巴馬仍寄望以外交談判手段取代制裁,要求參議院暫緩提出新制裁方案。

日內瓦談判達成協議之前,美國國會已排定在12月表決更嚴厲的對伊朗制裁案,屆時,歐巴馬政府仍將面對國會的壓力,但至少歐巴馬若能藉協議凍結伊朗的核子計畫,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這次協議伊朗承諾停止生產5%濃縮鈾、稀釋庫存的20%濃縮鈾、由國際原子能總署執行檢查及監視作業;相對於此,伊朗獲得美國同意放寬部分經濟制裁,伊朗可動用遭凍結的國外資產、允許出口石化產品,總金額約70億美元,並未放寬石油出口。

伊朗承諾停產5%濃縮鈾

伊朗核武發展使得特拉維夫與德黑蘭之間形成「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困境源自於雙方都基於防禦目的藉核武強化嚇阻力道,又對外來威脅有不同的認知,對中東國家造成恐慌。但是伊朗經過四輪經濟制裁,國內高通膨低發展的景況,必須以廢核換取經濟。

初步談判協議總算讓安全困境暫時解套,否則,一旦談判破裂,伊朗加快核武發展腳步、各國祭出更大強度的制裁、以色列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將會是中東的災難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