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學 評鑑教師應重貢獻度

尹曉春 2013/10/24 17:15 點閱 3031 次
錢致榕表示,領取五年五百億的研究型大學,對中華民國的學術水平具有標竿作用,但應著重「何謂教育?」、「人才學到什麼?」等方向。(Photo by 尹曉春 /台灣醒報)
錢致榕表示,領取五年五百億的研究型大學,對中華民國的學術水平具有標竿作用,但應著重「何謂教育?」、「人才學到什麼?」等方向。(Photo by 尹曉春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恢復價值觀,讓大學的靈魂回歸。」針對研究型大學的評鑑制度,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錢致榕建議,應從結構面上進行改革,給每間學校三至五年的時間,重新審視台灣的問題,讓教授做出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研究,而非只關心國科會的審查成績。他強調,大學應該以在每個領域做出貢獻為依歸,訂出可以讓教授、學校恢復榮譽感的評鑑制度,而不是一味炒短線。

鑒於台灣高等教育人力持續增加,國際競爭力卻無顯著提升,政治大學舉辦的「高等教育評鑑論壇」,24日就教師評鑑制度研議交流,希望解決現行教師評鑑制度的弊病,讓每一間大學都能發展出各自特色,高等人力能確實成為社會經濟進步的動力。

不應只重論文數
攸關教學評鑑制度的發展與規劃,「深耕研究人才,重現五年五百億」研討會的諸位與談人認為,評鑑制度應回歸教育本質並多元應用,不應本末倒置,讓教授重研究而廢教學,甚至以論文篇數為主要目標,而忽略人才培育與學術貢獻的教育初衷。

「教育必須反璞歸真。」錢致榕表示,領取五年五百億的研究型大學,對中華民國的學術水平具有標竿作用,但若談到學術成就只以論文篇數為評斷標準,而不反思「何謂教育?」、「人才學到什麼?」,只是在做滿足評鑑的遊戲。即使論文篇數提高,大學排名、國際競爭力也不一定跟著提升。

成功大學校長黃煌輝也認同,學術研究應求對社會的貢獻,不要以「我能做什麼?」為出發點,而應以「我能為世界做什麼?」為目標。希望教育部可以確實發展更多元適性的評鑑制度,讓教授做得更快樂,培育出更多人才。

尊重不同學門
黃煌煇指出,「評鑑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對內可激發同儕良性競爭,對外可展現公正性,因此不應排斥。」尤其接受五年五百億的研究型大學,更應接受嚴格的評鑑。不過,大學評鑑應該更加仔細觀察院校屬性,分別對不同學門予以尊重。就現行的評鑑制度而言,科技領域較具優勢,人文學門則相對弱勢。

尤其一定要破除科技迷思,不要單以論文篇數為評鑑標準。黃煌煇說,人文學門一定是長時間累積的成果,科技學門反而有操作短線的空間。他認為,評鑑應該分門別類、適才適性,科技、人文應該分開並相互尊重。

應重社會貢獻度
「篇數不代表一切。」黃煌煇認為,無論如何都應以教學優先,而非研究,否則就改名叫「中研院分院」就好,但研究比例應加重,以符合五年五百億的目標;優質的專利與耀眼的技術產出都可做為評量,不是只有論文篇數而已。

「大學是要傳播知識,研究型大學更要注重教學義務。」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也認為,學校與教授過於強調排名、指標,不僅導致家長學生一窩蜂往排名高的學校鑽,而忽略自身興趣,學校也為了爭取經費而忽視本身特色與教學義務。

梁賡義說,研究型大學的核心仍在人才培育、傳承學術,並開創社會新知,但現行教師評鑑指標趨於單一化,若忘記評鑑的目標是什麼?指標能否反應評鑑項目等重點,任何評鑑也只是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