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發現者 獲諾貝爾物理獎

林意玲 2013/10/08 23:25 點閱 3982 次
張敬民教授說,今年三月初,更多數據顯示,確是「上帝粒子」的作用造成,才使得希格斯與恩勒特在今年實至名歸,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張敬民教授說,今年三月初,更多數據顯示,確是「上帝粒子」的作用造成,才使得希格斯與恩勒特在今年實至名歸,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章文綜合報導】眾望所歸,80歲的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和比利時的恩勒特(Francois Englert)終於以「上帝粒子」的發現,榮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是因為他們正確預言基本物質質量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即「上帝粒子」)的存在,因為若非「上帝粒子」,人類便不知道電子與質子如何得到質量。

科學家一向認為宇宙由62種基本粒子組成。但過去發現的61種粒子,都無法解釋粒子質量從何而來,科學家相信,尚未被發現的第62種粒子「上帝粒子」就是物質質量的來源。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敬民受訪時指出,希格斯與恩勒特主要是發現透過「上帝粒子」的作用,電子與質子就可以有質量。

科學家對上帝粒子的研究超過40年,終於在去年由瑞士日內瓦的歐洲共同加速器中心的科學家們正式發表,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的實驗下,一條27公里的圓環形隧道內,2組方向相反的質子在隧道內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動並猛烈相撞,終於找到上帝粒子,讓科學家們相當興奮。

張敬民教授說,因為作用若是對的,就會產生副產品,找到副產品,就證實真是「上帝粒子」。今年三月初,更多數據顯示,確是「上帝粒子」的作用造成,才使得希格斯與恩勒特在今年實至名歸,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否則去年的實驗,就有得獎的機會。

科學家認為,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種帶質量的次原子粒子,在一個宇宙大爆炸後產生、但肉眼無法看見的區域存在,並散布宇宙中。它附在物質的基本粒子上,然後衰變成另一種形式。某些基本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的反應較強,故質量較重。

希格斯玻色子被視為解釋粒子為何擁有質量的關鍵,證實其存在,將有助於重新構建人類對物質質量的概念。根據物理學家於 1970 年代提出的「標準模型」,宇宙及萬物均是由 4 大類基本粒子構成,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被證實的基本粒子,從而印證標準模型。

希格斯玻色子為何稱「上帝粒子」?張敬民教授說,主要是電子與質子是透過「上帝粒子」《The God Particle》的作用而有質量,反映其如同上帝一般,「無處不在與強大力量」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