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醫療友善網 發現早期失智症

羅佳旼 2013/10/08 17:40 點閱 2848 次
立委趙天麟8日與民間失智團體,召開建構失智醫療友善網記者會。(Photo by 羅佳旼/台灣醒報)
立委趙天麟8日與民間失智團體,召開建構失智醫療友善網記者會。(Photo by 羅佳旼/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羅佳旼台北報導】「看盡13科、上千次門診、吃進十萬顆藥物、花費國家上億醫療資源都無法幫助我先生,耗盡8年,才知道先生患了失智症。」病患家屬劉惠芳說,早發型失智症已潛伏在生活中。立委趙天麟8日與民間失智團體召開建構失智醫療友善網記者會,希望改善社會對早發型失智症認知不足、醫療單位缺乏警覺與失智症門診缺乏等問題。

依據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報告,推估2012年台灣失智人口超過19萬人,其中早發性失智症患者達2萬人,占全台人口數的千分之一。立委田秋堇表示,失智症與失能症不同,一個護士可同時看顧多位失能病患,但失智患者需好幾個人照顧一個患者。

「先生54歲開始發病,行為怪異,會隨地大小便,有時會像女孩子走路,這一秒對你微笑,下一秒突然出拳打妳。」病患家屬劉惠芳表示,一開始以為先生被鬼附身,到處求神問卜,同時到醫院看診,這8年來看了13種診科、往返上千次門診、服用十萬顆藥物、花費國家上億醫療資源,但對先生病情卻完全沒有幫助。

後來,經醫院社工人員建議來到失智症協會,開始獲得有效幫助。「醫院當時診斷先生得了器質性精神病,但我完全不懂醫生說的是什麼病。」劉惠芳透過失智症協會的課程,認識早發型失智症,並學習如何與患者相處,同時有專業的心理醫師輔導家屬如何調適心理,並在協會的「互助家庭」中與同樣陪伴失智症病患的家屬彼此扶持。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一般認為失智症病發期是65歲以上,社會容易忽略早發型失智症,醫療機構對失智症的認識程度也不高。她建議醫院除了開設失智症門診外,門診也要提供諮詢服務,及時提供衛生教育,讓病患與家屬曉得如何因應失智症,包含若患者被詐騙而造成財產損失,家屬如何透過法院的監護制度來尋求解決等相關資訊。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王宗曦回應表示,政府已規劃區域醫院必須設置失智症門診,預計年底前全國22縣市都要完成失智症門診設置,若發現患失智症者,也會轉介到社區失智症照護服務。

立委田秋堇指出,病患家屬看了13科,花了8年的時間,耗費國家醫療如此多資源,卻沒有一個醫生能及早診斷出患了失智症。希望衛福部能對醫生進行在職教育,讓各科醫師能夠提高對失智症的警覺性,為失智患者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