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看聽》罕見嚴重缺額 大學雪崩的開始

張瑞雄 2022/08/14 15:32 點閱 2761 次
(Photo by neverbutterfly on Flickr)
(Photo by neverbutterfly on Flickr)

111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於日昨公告分發結果,受少子化影響,今年度錄取率98.94%雖創新高,但缺額數卻暴增至1萬4493人,遠超過去年的2732人。全國僅11校沒有缺額,其中以公立頂大與醫學院校為主,學者專家認為,今年只是雪崩的開始,未來大學招生將更困難,同時也呼籲主管機關正視大學招生的困境。

117年少子化海嘯

而且今年只是個起頭,未來幾年考生數逐年下降,一直到民國117年,因為那年相對應的入學學生出生年度是民國99年,當年出生人口只有166,886人,今年還多五萬人就已經如此慘烈,因此民國117年號稱是高教大海嘯,大學將會是屍橫遍野。

但何以致之?從國立中正大學在1989設校開始,在接著十幾年間,新大學紛紛成立,國立大學是一縣市至少一所,私立的如長榮、慈濟、南華、玄奘、開南、佛光、康寧、亞洲、明道這些,都在這時成立。然後原本的專科學校也不斷改制升格為科技大學,設大或改大配合教改大鬆綁,完全沒有考慮到少子化的世界趨勢。

大學佔人口規模三倍

以國外的大學數量來估計,澳洲人口2千5百多萬,只有42所大學,荷蘭人口1千7百萬,約50所大學。所以以台灣的人口而言,經濟規模大概頂多不能超過50所大學,現在有將近150所,未來的淘汰顯然一定會發生。

目前國立專科以上的學校就已經47所,如果台灣只能容納50所大學,再加上公私立立足點不平等的競爭(私立學費是公立兩倍、教育部補助公立多私立少),難怪有人說未來大學招生可以達到禮運大同篇的理想,那就是「天下為公」,只有公立大學收得到學生。

補助管制綁手腳

那該怎麼辦?教育部目前的做法是任學校自生自滅,自然淘汰。但是在為大學送終之前,是否該給大學一些奮鬥的機會?首先就是應該鬆綁各項管制,現在既然已經是學生來選大學的市場,教育就要開放讓各大學各顯神通來吸引學生。

現在各大學很難顯示出特色或區別性很大的原因,是教育部的種種管制或補助讓大學都變成同一模樣。要高教深耕就大家都是高教深耕,要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sibility,大學社會責任)就大家都是USR,因為經費補助就是要大家做同樣的東西,即使內容各校或許不同,但大帽子都長得一樣。

鬆綁創造特色

如果我們承認現在是資訊透明的競爭市場,家長和學生有足夠的資訊來選擇好學校和避免學店,那麼就不該對大學再做任何的管制,因為在大學多學生少的市場,如果充分競爭,壞大學是不可能存活的,教育部現在的各種管制只是讓好大學很難出頭,也干擾市場秩序。

當然不管怎麼做,少子化逼迫大學退場是必然的,只是希望教育部的措施能讓辦學認真的大學存活,能讓創造特色的大學有最後一搏的機會,並要想辦法減少社會因大學退場的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