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台港的挑戰:避免呷緊弄破碗

楊艾俐 2019/11/03 15:04 點閱 2511 次

「呷緊弄破碗」是一句臺灣諺語,表示飯吃得太快,把碗砸了,也就是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香港人最近為反送中活動頻頻示威,原因是香港政府推動修訂被稱為「送中條例」的《逃犯條例》,港府執意要在立法會二讀,引起動輒十幾萬人上街。

香港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示威,現在已越演越烈,成為暴亂,罷工罷市、破壞地鐵站、包圍機場,使香港經濟大受影響,尤其連第一富豪李嘉誠都出來給中小企業,如小飯店、小旅行社補助。尤其民眾衝入立法會,衝進對香港前途至關重要。

反送中助蔡選情

“送中條例”,我相信不是由北京主導,而是特首林鄭月娥太急於表現,希望施政能有重大突破,但三權分立,司法是最後底線,撬動司法等於撬動一國兩制,港府此項行動,危及當時中英政府苦心設計,爭取港人信任的現有制度50年不變的“一國兩制”。 可憂的是,示威人數雖然減少,但是示威本質卻越來越暴力,林鄭雖道歉並撤回法案,但是每週末示威仍不斷上演。

海峽一岸之隔的臺灣,今年也面臨關鍵年,2020年1月11日就是臺灣領導人大選年。國民黨推出韓國瑜代表參選,民進黨推出現任領導人蔡英文選舉。

蔡英文原本聲勢低落, 但是從2月開始,蔡英文民調急速上升,一方面對時事議題一改被動作風,改為主動強烈響應,而且以快、狠、準方式出擊,從習近平的《告臺灣同胞書》到韓國瑜當選國民黨候選人,都快速表態,尤其在回復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發言及對香港示威的立場,更是清楚明確,而且頗含火藥味,贏得「辣台妹」之稱。

貧富差距才是主因

對香港和臺灣,中國應以善意為先,考慮長久衝擊。香港居民此次對送中條例的不滿,其實背後有深沉的因素。一九九七年後,香港財富差距日形巨大,房地產及大企業欣欣向榮,但是底層居民及中產階級為房價及底薪所苦,最近紐約時報報導,有740萬人口的香港可能是全世界最不平等的地方。

他們對自身經濟前途的深層焦慮,擔憂未來會變得更糟。香港每五個人幾乎就有一個人生活在貧窮線下。最低薪資每小時4.82美元,紐約時報更有張照片顯示五平方米的公寓,要容納三個人居住,還包括廚房及冰箱。而港府20年來,一直未改善香港居民的居住環境,再加上年輕人對自己前途的憂慮,“送中條例”是導火線,是果而不是因。

居中協調者

在反送中示威裡,我很訝異,為什麼沒有中間人可做調停,為什麼沒有港府和示威群眾雙方都信任的人居中協調?使得警方和示威民眾動輒短兵相接,通常大學校長、教授或民間有清望的人應該都能擔任這種角色。

因為港府幾家大學校長以前都是國際人士擔任,或在國際有聲望的華裔學者,如諾貝爾獎得主朱經武,中研院院士劉遵義等,現在卻都由從大陸人士擔任,教授中原本有清望的也緘默不語,顯示香港民眾對政府及既得利益階層已極端不信任。

在臺灣太陽花運動期間(為臺灣與中國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而抗議),至少一波波的較為中立人士穿梭其中,例如王金平、柯建銘(雖然這兩人風評不佳)及一些大學校長,為馬英九政府和示威群眾做協調,最後也以退回服貿協議為終。警方也根據搜證起訴了幾位領導人。

最後不流血落幕,日前在王金平告別立院演說時指出,影響的是一整代人的態度和怨恨,消弭怨恨需要很長的時間。王金平也說「太陽花運動不是我們造成,卻是我們在不流血的狀況下收拾乾淨。」

中國及香港政府在處理香港問題上,必須極端有智慧,積極尋找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調人,才能避免進一步衝突。

智慧處理兩岸關係

在臺灣問題上,中國政府這半年須施展智慧,避免「呷緊弄破碗」,尊重台灣主權現狀,到明年1月11日不必有激烈發言,也停止軍機或軍艦繞台。中國網軍也在這段時間應自我克制,洗板、謾駡都可能刺激臺灣的反中情結,造成兩岸關係的親痛仇快。

例如2016年為了臺灣歌手周子瑜在網上說「我是中國人」,臺灣的網軍認為是中國網軍逼迫所至,臺灣網軍大舉攻伐,使得中間選票大幅倒向民進黨,根據國民黨估計,極可能少掉一百萬票,如此票數雖不影響「總統」大選,但讓民進黨立法委員(同場選舉)席數大增,令人扼腕,也讓民進黨政府這三年可以完全執政。

中國政府可以推出類似去年初推出的「惠台31條」,中央和地方政府同力吸引年輕人至大陸就業、就學,以實際優惠來增進臺灣對大陸的好感,進而促進兩岸關係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