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北冰洋航道的機會與挑戰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4/02/01 15:09 點閱 2161 次
北冰洋航道是連接歐亞兩大洲的最短航線,缺點是海冰複雜,航行季節受限,只能在夏秋兩季航行。(網路截圖)
北冰洋航道是連接歐亞兩大洲的最短航線,缺點是海冰複雜,航行季節受限,只能在夏秋兩季航行。(網路截圖)

2023年的破紀錄高溫,給世界許多地方帶來嚴重的乾旱問題,不但糧食減產、糧價升高,也影響了全球航運流量。

乾旱與戰爭的影響

以中美洲的巴拿馬運河來說,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運輸的最短航線,每年有數千艘船隻穿梭而過。然而近年的乾旱使得運河水位大幅下降,船隻通行數量減少。巴拿馬運河管理局正在採取一些措施,以減少河水耗損,並開發其他水源,如建造水庫和海水淡化廠,藉由改善基礎設施和應急救援的能力,提升運河的利用率,保障運河的正常營運。

另一方面,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運河也受到乾旱的影響,運河水位持續下降。2021年3月,巨型貨櫃輪「長賜號」就不幸在運河中擱淺,導致運河被封鎖了六天,影響全球貿易甚鉅。更麻煩的是,2023年10月以色列與哈瑪斯發生戰爭,葉門胡塞叛軍針對紅海商船發動攻擊,迫使許多船舶必須改道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致使航行時間增加十天以上,並引發貨運價格飆升及生產延誤,對世界貿易形成嚴重的衝擊。

北冰洋航道成為替代選擇

當巴拿馬及蘇伊士運河的航行同時都受到影響,另外一條穿越北極的北冰洋航線,就成為受關注的替代航線。最早開拓北冰洋航線的是挪威的探險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在1903年從大西洋進入北冰洋,並沿著俄羅斯海岸在1906年抵達阿拉斯加,歷時三年。在1932年,俄羅斯政府宣布北冰洋航道正式開通,並提供破冰船和導航的服務。

目前,可以穿越北冰洋的航道有二條。第一條就是阿蒙森開啟的東北航道,西自歐洲冰島,經過巴倫支海,沿著俄羅斯海域一路向北,到西伯利亞的白令海峽西端,進入太平洋,到達東亞和北美西海岸地區。第二條是西北航道,經過加拿大的北極群島,沿著海岸到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峽東端,再進入太平洋海域。

北冰洋的航道是連接歐亞兩大洲的最短航線,比經蘇伊士運河的航線縮短約三分之一的航程,航行時間可減少約14天;俄羅斯提供核動力破冰船的護航服務,提高航行的安全性。缺點是海冰複雜,航行季節受限,通常只能在夏秋兩季航行;俄羅斯與加拿大對航道的主權和管轄權也存在爭議,容易引發國際糾紛。

中央航道的契機與危機

如今北極地區暖化快速,預計北冰洋在本世紀中後期,將有半年的無冰期,加上冬季海冰的覆蓋面積大幅減少,會出現第三條直穿北冰洋中心海域的中央航道,航程及航行時間比另二條縮短更多,航道又屬國際水域,沒有管轄權的法律爭議,航運界正引頸企盼。

然而,這一條新的北冰洋航道,有沿線的基礎設施和緊急救援能力不足的問題,以及氣候變化難以掌握的困難,航行的風險極高,不但容易造成船舶的損失,也帶來環境汙染的問題,給脆弱的北極生態系統帶來想像不到的災難性後果。因此,國際相關組織必須未雨綢繆,謹慎的推動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