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外派全家走 上班族的抉擇(20190117三角談愛-溫小平、樊雪春、蘇家宏)

醒報編輯部 2019/01/23 14:40 點閱 34177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溫小平(資深作家)
樊雪春(台灣師大學生輔導中心教授)
蘇家宏(律師)
文字整理:張朝瑋、林稚雯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很多外派人員都會遇到該如何顧及家庭的問題,像是最近口譯哥就在臉書上提及,他妻子每天都會在床上哭泣,不只是因國內的冷嘲熱諷,或許也因為外國環境的不適應,讓人感覺外派人員的家庭真是有苦難言。

而不只是這些外交官,許多企業為在國際有所發揮,常需要人員外派,所以有許多家庭就面臨抉擇,為了讓伴侶有更好的發展選擇舉家搬遷至國外;如果不隨同前去,家人們分居兩地,就可能會產生很多問題;也有一些人因為家庭或長輩需要照顧,拒絕了國外的機會,但也因此限制了自己未來發展。

家家有本難難的經,每個人為了事業或家庭都會有許多妥協與犧牲,先請樊老師談一下,聖經上說婚姻是二人合為一體,不能長期分開,那應該是太太跟著先生,還是先生跟著太太,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抉擇?

外派人的心理強度

樊雪春:口譯哥提到他搬遷至國外,太太每天在床上哭,這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因為人生地不熟,周遭又沒有親戚朋友。其實人只要離開他熟悉的文化環境就碰到這個困難。口譯哥的妻子會哭不一定是因為受到輿論攻擊,而是他們在陌生的環境處處受阻時,就會讓人比較沮喪。

心理學上有一個「百日理論」,就是100天後就會比較適應,人到一個新環境時,因為飲食起居都會全部更換,適應需要相當時間,所以外派這件事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要有相當的心理強度才能勝任。因此外交官的伴侶與子女也不是那麼好當的。

伴侶失去原工作

有時就會發生這種情形:先生要到國外,太太要留在國內,因為她自己評估說,到外面可能無法適應,或是因為在台灣有工作,到國外反而少一份收入等。我曾接觸過一些家庭,有的搬到國外後適應得還不錯,也有的適應不良最後又搬回來的,但已經失去原來的工作。

跟主照顧者在一起

但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考慮,有的也會考慮留在國內,就變成分隔兩地,但這樣也會發生子女應該跟誰住一起的問題,這是很艱難的抉擇。我在諮商時就會跟他們說,如果要分開住的話,子女應該要跟主照顧者一起比較好。

但主照顧者也會因為失去協助者而變得比較辛苦,所以主照顧者亦必須跟家裡有良好關係,像是公公婆婆、爸爸媽媽等就可以協助,如果沒辦法的話全家最好還是在一起。

把全家帶去

問:請教一下蘇律師,以你個人來說,因為你的子女年紀還很小,如果你要到國外一段時間的話,你會怎麼辦?

蘇家宏:如果真的要到國外一段時間,我一定會把全家帶去,像我最近有去參加1919慈善腳踏車環台的活動,為期14天,小孩子才三、四歲,要太太一個人帶嗎?最後就決定全家一起去,一天都沒有分離。

以我的這個例子來回應這個問題,如果今日我一定要出國的話,就是一定要全家一起去,不管小孩子幾歲。

單人容易「出事」

問:蘇律師的妻子是沒有工作的,那如果她本身有工作的話該怎麼辦?

蘇家宏:那也是要跟她溝通說全家一起去比較好,家人分隔兩地常會碰到一些問題,像是先生獨自一人在國外,他生活感到孤獨,就可能跟朋友一同去搞七捻三,甚至多一個小孩回來,就很麻煩了。

這種狀況其實屢見不鮮,所以就能發現分開不會是好事,如果要分開就要做好冒風險的準備。我自己是有考慮過出國深造個一兩年,到時我會把全家一起帶去,也讓家人們體會一下截然不同的環境,雖然會經歷一段陣痛期。

婚前就談清楚

問:蘇律師講到一個重點,就是我們是否準備好在婚姻中做一些妥協,結婚後不是一切都會走向幸福快樂甜蜜的日子,家庭中某些人員一定要做某種程度的犧牲,那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這些犧牲,請小平老師給建議?

溫小平:如果還沒結婚的話,最好在婚前就針對這問題談清楚,現在是比較國際化的生活方式,工作上可能要常常出去開會或是外派甚麼的,如果在婚前就能討論清楚可能有這類情形的話,必須要嚴肅面對。

口譯哥的事情其實還有個癥結點在於,他自認為犧牲很大,因為他太太拋棄了工作,兩份薪水變成一份。但撇開這些問題,我也是傾向兩位專家講的,碰到這樣的情形,最好是夫妻與孩子一同行動比較好。

我之前碰過一個單親媽媽就是放心不下女兒所以把她一起帶去,雖然在國外只會待一年,但還是會擔心女兒在台灣的學習或生活有困難。

也要孩子同意

我還有一個親戚,他們家是在公家機關上班,然後要被外派到國外,而是生活環境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回教國家,那個地方是不准女生單獨出門,都要男生開車之類的,而他們小孩又正好剛升國中,所以不敢想像孩子如果在台灣遇到問題的話,遠水要如何救火?後來決定全家一起走。

雖然如此,他們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溝通討論,兩個孩子都同意後才去的,不然到那裏孩子可能就會一直抱怨,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也不同。

而那個親戚到國外後,他也必須要適應新生活,像工作時就要常常在沙漠中開車,到晚上時,路上沒有任何紅綠燈或指標,有一次他就開到一半發現四顧無人,然後又迷失方向,最後只能硬著頭皮開下去。

那種感覺是很可怕的,但他不得不面對,因為這是他的選擇,而且在國外工作薪水相當高。他說,如果沒真的到那裏的話,完全無法體會那種感受。

孩子年齡要注意

問:樊老師有何回應?

樊雪春: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在一起,我是非常不贊成家人分開的,特別是孩子還在念國中時,那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國中生在心理學上屬於正在尋求認同的階段,如果父母不在的話就會尋找其他認同對象,像是同學或是外人等。

但孩子太小也是不好(6歲以前),因為他還在熟悉這個世界,如果你跟他分開的話,日後再見他就會把你視為外人,他的成長過程中你都沒參與,就不會有「連接感」,而這種連接感是要特別去創造的。

我在大學做諮商時,很多學生就會跟我講說,他小時候都是別人帶大的,當我問他們跟父母的感覺如何時,他們回答說會覺得很疏遠,所以不管是6歲以前,或是國中階段,大家都要特別注意,以免得不償失。

充分溝通準備

問:心理韌性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外派,不管是當事人或配偶。我以前出國讀書也是如此,本來打算書讀完才回來和先生結婚,後來讀了一年之後覺得不好,還是請他來美國和我一起,至少比較瞭解我在美國的生活,不然可能連溝通都會產生問題。

其實全家一起去是最好的選擇,只是說全家一起去的話,開銷就會非常大,特別是現在雙薪家庭,太太或先生都不是沒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要一起去個陌生的地方,這是很大的代價。請蘇律師跟大家談一下要有什麼準備?

蘇家宏:我還是舉自己的例子,例如慈善環台活動,我是因為上帝感動,所以覺得該去,但要花很多的代價,包括處理衝突。你要和自己的家人溝通,討論怎麼處理。

如果你把衝突當作上帝帶領你去溝通,那會是一個很美好的過程,我發現回來之後大家會很懷念,假如環台只是為了自己圓夢,只是自己好玩,那如果有另一個聲音選擇不要去,那是不是可以選擇不要去?我覺得這是一個可能性,光是這次環台14天,我幾年前就想去一次,不過那時候情況不允許,5年後我才又有很強烈的感覺一定要去,這個公益活動是上帝安排一定要去,所以就用1年的時間在溝通。

各種調整的可能性

問:那你工作怎麼放下的?

蘇家宏:如果說5年前我一定要去,那完蛋了,事務所就變別人的了,可見有時也要等待適當時機,因為當時的人力沒有對應的方式。5年後因為我做了這麼久的心理準備,再加上1年的安排,跟大家講我年底要去公益活動騎腳踏車,大家就知道有些案子要怎麼處理,每個人就開始分工。

如果突然說明天要做什麼,沒人可以接受,但如果是一年後,可能接受程度會比較大。但還是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今年不行或許再過個幾年後就可以了。

接受改變的彈性

問:所以說不要在環境不許可的時候硬去?

蘇家宏:對,不要硬去。把家毀了就完了。

問:你有沒有看過先生跟著太太走,或是太太跟著先生走,那他們付上的代價還真是不小?

溫小平:我朋友他們去中國大陸的比例都還蠻高,那後來他們都會用一種方式,就是其中一位先過去探路,如果那位過去之後,發覺這地方不適合,另一半來會更嚴重,說不定就放棄那邊的工作了。

我有個朋友在那邊工作一年多,後來就覺得算了不要了。那也有人去了覺得ok,但在台灣這邊除了小孩外,還有長輩要照顧,所以後來就只好先生比較常回來,因為他覺得不能分隔兩地太久,太太有空也會過去探望。後來媽媽過世,孩子大了到國外去念書,那太太就整個搬去跟先生住了。

如果是基督徒,有人在那邊就找到教會,有教會的生活,有人可以固定禱告托住他。不然在中國大陸的誘惑遠勝於去美國,在這當中更需要作充分的心理準備。

找到0.5的可能性

問:剛剛我們提出兩個選項,一是溝通看看,如果家人不能支持就再緩一段時間,第二種是就算去了也不是永遠,不行的話就再回來。

請問樊老師,零與一之間有很多選項,可能不去,也可能不行再回來,不要造成零和的結局,怎麼在溝通上產生互利雙贏?

樊雪春:零和一可能都不是最好的答案,最好的是0.4,0.4的意思是0.4時間在一起,或是0.2。就是1週7天,有1天在一起,就是平均的概念。但我覺得這也是婚姻美的地方,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0.42、0.27這樣子。

每個家庭到最後的樣子都不一樣,這是兩人討論出來的,而且兩個人最知道。就像剛剛講到的,學校學生也是如此,不適合然後離開,可能是轉學或其他。工作也常是這樣,像在我的位置也是常常接替事情沒有完成的人。

有一次我們去美國,去了之後發現沒地方住,然後就又回來。所以剛剛溫老師講的我很認同,可以一個人先去看看,我們也會建議0.5,就是有人先去,彈性好的去,讓他先把另一邊打點好。

我也有過這樣的例子:太太比較有能力,先去租房子、把事情打點好了,先生再過來任職。因為兩人要討論,讓比較有能力的先去,先生在台灣帶小孩,打點好了先生過去,最後太太回台灣再把小孩接過去。有各種的組合。也可以約定兩週過去一次,或是每週兩個人輪流過來,維持在家人的親密關係中很重要。

取得身心靈的平衡

問:我想請蘇律師從業主或政府的觀點來看,當你想調動人到對岸去的時候,你不能隨便調動;譬如說多久可以回台一次,或是給家庭什麼樣的支持,不然家庭如果一出問題,你的員工也保不住?

蘇家宏:從企業主和政府不一樣,我做個區別。因為政府是有強制力,譬如你是公務員,公務員就會覺得這個飯碗不能掉。政府可能有很多人事或政治上的考量,用大制度來思考。民間企業的話,現在經濟不景氣,可能有多個兩成、不錯的薪水讓他到國外去,或是給一些津貼,你算一算,可以的話就去,這是比較傳統型的企業經營方法。

但這會有一個問題是,別人會覺得這讓你自己決定嗎?我幫你把利潤加一點點,但如果你不去的話,可能就沒辦法升遷啊,或是就再見,會有這個壓力。

但有這些壓力就不是最好的方法,像剛剛主持人說的,你今天去到那邊,要能身心靈平衡才能發揮最大戰力,但你要知道,從企業主的角度,公司獲利有限,這個人身上也許就只能花8萬塊,但我現在花了16萬,還要幫你太太、小孩想,我的資源要花多少?24萬嗎?我沒有辦法,企業有時候會這樣要求你。

我們還是要讓老闆能賺錢才有辦法,但現在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老闆只能說現在就要請大家共體時艱,但這是很難的平衡點,除了要讓老闆能賺錢以外,也要讓大家認知,要能發揮最大戰力才是最好,但大家會發現外派不一定是最好,環境的部分就只能以夷制夷,因為就台灣的現況,大家也不見得會想外派。

年紀比較大的不願意,但年紀輕一點的又沒辦法,經驗不夠,無法獨當一面,這是很多產業面對的困境。而國家的部分就牽涉到更多的細節,就是有續任的制度,這也沒辦法一下就處理到。

溝通的必要

問:最後請小平老師幫我們做個結論吧,關於家庭因為工作關係需要遷徙移動,或是全家要一起走,恐怕這是所有家庭都會鬧革命的,這需要很長的溝通討論。

溫小平:溝通是絕對必要的,不能說一個人就堅持,不能堅持對方不要阻礙自己發展之類的。還是需要溝通,然後達到最大公約數,彼此雙方最多可以配合到什麼程度。

另外就是,如果一旦發生問題的時候,留在台灣的一方就需要有所彈性。例如我有一位朋友本來開了公司。先生到了對岸去,但他暫時沒有放下自己的公司,後來發現不對勁,應該過去陪先生。

後來就把這邊公司業務大部分交給別人,他自己只負責部分,現在網路很方便,所以他就透過網路或是視訊來處理公事,後來他跟我講說,他發現這種方式不錯,婚姻也維繫住了,所以我覺得,很多事情不是一成不變,如果這是個世界趨勢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就也要做出調整,這樣未來才走得下去,孩子會長大,所以還是要以夫妻在一起為主來規劃未來職涯。

問:非常謝謝三位專家提供的寶貴意見,最重要還是要有彈性、彼此溝通,願意為你所愛的人犧牲或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