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宮禁燃香 環署:有助住宅品質

張芮瑜 2014/08/25 19:43 點閱 3015 次
行天宮推行環保,撤除香爐不再燃香,引發民眾熱議。(photo by維基百科)
行天宮推行環保,撤除香爐不再燃香,引發民眾熱議。(photo by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張芮瑜綜合報導】行天宮不再「香火鼎盛」,廟方為求環保節約,自26日起撤下香爐、供桌。環保署空保處處長陳咸亨與空汙防制專家楊之遠都對廟方主動撤除香爐表示讚許。陳咸亨說,碳排汙染源仍以工業發電為主,焚燒金紙對整體環境雖有助益但影響不大,反而住宅區空氣品質提升較為顯著。

陳咸亨表示,國內一年平均燒掉28萬公噸紙錢,而每燒1公斤即會產生1.5公斤的二氧化碳,除對環境有害外,還會產生一氧化碳、微量重金屬物質,導致肺部疾病。往年皆會在7月普渡期間大力宣導集中焚燒金紙,希望漸漸降低金紙用量,最後達到不用金紙的目標,但成效始終有限。

陳咸亨提出,「目前國內碳排汙染源以工業發電為大宗,廟宇焚燒金紙產生的汙染所占比例不重,」若廟宇不焚香與金紙,對周遭住宅區與信眾的健康助益大,對環境而言次之。

行天宮廟方24日主動宣布,自26日起將不再擺放香爐,引發民眾熱議。前空汙處處長、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的楊之遠教授表示,以環保與健康的角度來看,行天宮的自發行為值得肯定。

楊之遠表示燃燒的金紙灰燼導致空氣品質差,短暫出入廟宇、吸收高濃度空氣即會種下肺癌風險因子,更遑論長期生活在廟宇周遭的攤商和店家,對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政府單位過去不敢挑戰社會習俗,要求廢止燒金紙習俗,但行天宮起了帶頭作用,讓各地廟方思考,比起燒金紙有無更好的祭拜行為。」楊之遠說,佳節放煙火和鹽水蜂炮等活動,雖然刺激觀光,但也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有害,應思考習俗的替代方案。

燒香是民間信仰中的重要習俗,儘管廟宇中的懸浮粒子濃度高,對環境與人體帶來危害,環保署也抱持尊重,僅透過宣導規勸方式,發函各縣市環保局,希望民間廟宇共同推動大面額金紙、網路金爐、集中焚燒等措施,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