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拉夫森的北高巴哈《郭德堡變奏曲》旋風

簡秀枝 2024/06/20 13:02 點閱 1842 次
他把臉以10公分不到的距離,虔誠感性,幾乎貼到鍵盤,背肩拱曲變形,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精準細膩,向世人展示了獨特且精緻的詮釋觀點。(網路截圖)
他把臉以10公分不到的距離,虔誠感性,幾乎貼到鍵盤,背肩拱曲變形,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精準細膩,向世人展示了獨特且精緻的詮釋觀點。(網路截圖)

在古典音樂界創下351萬餘人觀看紀錄的冰島鋼琴家歐拉夫森於本月12、16日,以巴哈《郭德堡變奏曲》完成北、高兩場精湛演出,他對台灣愛樂觀眾賞樂水平與古典音樂環境,讚不絕口。

離台前夕,歐拉夫森破格以巴哈《管風琴奏鳴曲第 4 號,BWV 528 - II.行板》(Organ Sonata No. 4, BWV 528 - II. Andante)作為安可曲,答謝台灣樂友南奔北跑,對他的厚愛,也告別5天的浪漫巡演旅程。

《郭德堡變奏曲》巡演

「絢麗系列—歐拉夫森:巴哈 《郭德堡變奏曲》世界巡演」 ,歐拉夫森在繼歐美國家一線音樂廳之後,移駕台灣,分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以及高雄衛武營作他的第87、88場演出,佳評如潮,引爆大家對巴哈《郭德堡變奏曲》的探討。

不管是台北或高雄,在全暗的音樂廳中,一盞聚光燈打在琴鍵上,歐拉夫森創造一個靜謐專注的氛圍,展開80分鐘的郭德堡旅程。他以絢麗的技巧和極富詩意的藝術性,帶領觀眾進行一趟探險之旅。他彷彿把巴哈的詠嘆調和30首變奏曲,當作人生閱歷的隱喻:私密而普及、忠實而激進,他閃爍的技藝,加上令人振奮的情感,成為一趟通往靈魂深處的旅程。

從12日抵台,到17日一早離去,短短5天的旅程中,歐拉夫森自稱自己深刻地認識並愛上臺灣,加演安可曲,表達他的心意,讓奇幻的夜晚,和動人的音符,滌盡塵俗,留住精神性的絕美。
在歐拉夫森眼中,台灣「巴哈靈感」機構,和他來台灣的巴哈巡演旅程,成為他命中註定的完美組合,他們彷佛是為彼此而存在的 (We are meant for each other ),同時,他也自詡很快會再回到台灣。

一人獨撐大局

根據音樂文字工作者陳效真分析,巴哈《郭德堡變奏曲》於1741年出版,迄今283年,全曲超過7萬5千個音符,他沒有特別標示演奏指示,給予演奏者極高的自由度。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版本顧爾德1955年版本,只花38分鐘,本世紀之後,年輕鋼琴家如埃斯法哈尼(Mahan Esfahani,1984-)、杜天奇(Tianqi Du,1982-)、索科洛夫(Grigory Lipmanovich Sokolov,1950-)、列維特(Igor Levit,1987-)等的演出版本,長達87分鐘,而歐拉夫森在台灣的兩場演出,約80分鐘,介於之間。

以聚光燈照射舞台,穿著筆挺西裝的歐拉夫森,一人獨撐大局,80分鐘,一氣呵成。有時候,他的肢體呈現90度直角,雙手飛快,有如行雲流水,有時候,他把臉以10公分不到的距離,虔誠感性,幾乎貼到鍵盤,背肩拱曲變形,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精挑細選,精準細膩,向世人展示了獨特且精緻的詮釋觀點,重新詮釋屬於21世紀當代性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更為愛樂觀眾帶來革命性聆賞經驗,餘音繚繞,大家意猶未盡。

歐拉夫森的全球巡演,只演奏一首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卻在各地一開賣便秒殺,讓外界嘖嘖稱奇。他認為,巴哈《郭德堡變奏曲》是部偉大作品,非常適合那樣的世界巡演計畫,鞭辟入裡,娓娓細訴。而該曲的有機性,不但曲中的30個變奏,活靈活現,而每場音樂會的演出,也都是一個變奏;最驚人的是,從詠嘆調(Aria)到30個變奏,再回到詠嘆調(Aria),彷彿走了一趟宇宙洪荒,生生不息,趣味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