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術持續進步 可區分農作物或雜草

簡嘉佑 2024/04/18 14:48 點閱 2397 次
基因改造技術成為農業救星,不僅讓農作物更耐旱,還能協助農夫區分「農作物」與「雜草」。(Photo by Martin LaBar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基因改造技術成為農業救星,不僅讓農作物更耐旱,還能協助農夫區分「農作物」與「雜草」。(Photo by Martin LaBar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基因改造技術成為農業救星,不僅讓農作物更耐旱,還能協助農夫區分「農作物」與「雜草」!學者指出,基因改造技術能夠植物的外觀,作出各式各樣的區分;最新的基因技術不需要添加另一個物種的遺傳物質,更加安全。但環境團體擔憂安全性與未知風險。

區分農作物與雜草

衛報》報導,哥本哈根大學植物科學家龐格瑞於《植物科學趨勢》期刊發表研究說,藍莓存有青花素、紅蘿蔔裡頭有胡蘿蔔素,導致農作物有不同顏色,只要透過基因改造工程改變雜草或農作物的顏色,就能夠更有效的區分兩者。

他預測,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未來將有愈來愈多「氣候韌性高」、「耐寒耐旱」的雜草成為食物,甚至成為農夫需要種植的作物。龐格瑞強調,從雜草成為食物的新作物,跟仍為雜草的植物,非常難以區分,應改變農作物的基因組,在視覺上作出區別。

放寬基因技術限制

上述做法基因改造的做法之一,隨著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糧食危機等狀況,愈來愈多科學家盼各國政府放寬基因改造的限制。《法廣》報導,世界各地科學家就曾簽署公開信,呼籲歐盟立法者放寬限制,強調基因改造技術能夠協助農作物抵抗疾病與氣候影響。

科學家指出,「新基因組技術」(NGT)與最早的基因改造生物(GMO)不同,新技術是改變植物的基因組成,不用添加來自另一個物種的遺傳物質,該技術能夠讓農作物不容易受到乾旱影響,需要的水資源也更少。

然而,許多環保組織相當反對改變植物和其他生物體的遺傳資訊,理由是安全性和未知風險。其他反對者則聲稱,放寬基因改造技術的管制將成為煙幕彈,主要是農業界不願意從根本思考更永續的農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