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看歐盟農民抗爭行動

李武忠 2024/03/31 14:17 點閱 2105 次
歐盟農民走上街頭抗議,關鍵在於農民的日常生活,正在被全球貿易力量和歐盟過於嚴苛激進的環境法規所剝奪。(中央社)
歐盟農民走上街頭抗議,關鍵在於農民的日常生活,正在被全球貿易力量和歐盟過於嚴苛激進的環境法規所剝奪。(中央社)

此次農民上街抗爭事件給予政府部門的教訓是,政府施政需謀定而後動並與民眾做充分溝通,才能事半功倍。

去年底迄今,歐盟農民陸續上街頭抗議,規模越來越大,行動也越來越激烈,適逢歐盟即將於6月舉行歐洲議會選舉,歐洲極右派團體莫不積極拉攏憤怒的農民,以求勝選;各國執政者為避免影響政黨支持度,終於做出妥協和退讓,對歐盟委員會原本引以為傲的「綠色新政」及新的「農業共同」都是一項挫敗。

對未來感到絕望

如若這些妥協只是政客為了選票採行的權宜之策,緩兵之計,影響或許不大,卻可能引爆農民更大怒火:但是若成為新的中長期政策,勢必影響原先設定好到2030年達到有機農業佔25%,農藥減半、肥料使用減少25%,2040年涉及農業排放減少30%,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等預期目標。

這些對歐洲未來的環境生態,經濟民生,永續農業,生物多樣性等影響深遠。

歐盟農民會走上街頭抗議,原因很多,關鍵在於農民普遍感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正在被全球貿易力量和歐盟過於嚴苛激進的環境法規所剝奪,卻沒有受到政府重視;尤其歐盟實施一系列保護環境措施理想過高與實際狀況脫節,不僅增加在地農業生產成本,壓縮獲利空間,更降低對國外進口農產品的競爭力,政府卻未給予農民實質幫助,讓他們對未來感到悲觀甚至絕望。

上街頭教訓執政黨

在農民的巨大壓力下,官方終於做出回應,例如歐盟委員會宣佈暫緩實施多項有爭議的法案,如宣佈撤回2030年農藥使用量減半的提案,宣佈放棄204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新目標,放寬監測、控制和環境要求措施等等,希望能平息農民怒火,避免影響政局。

此次農民上街抗爭事件給予政府部門的教訓是,政府施政需謀定而後動並與民眾做充分溝通,才能事半功倍。而歐盟委員會為了達到淨零目標,實施嚴苛的農業環境限制或有其必要性,卻會導致農民收入減少,生產成本升高,影響農家生計。

事先又未與農民充分溝通,且欠缺完整的配套規劃和緩衝的時程安排,即逕行推動關乎農民生計的政策,讓農民普遍認為政策制定者無意聽取他們的意見,為了生存決定上街頭表達怒火,終於迫使政府部門做出妥協,不僅推延了政策的推動,還為此付出相當的社會成本。

未與澎湖漁民溝通

台灣日前澎湖地方民意代表及漁民團體等,對於在當地設置離岸風電場域,屬澎湖傳統的北淺漁場,為澎湖漁民養家活口重要的經濟來源,廠商卻沒有和澎湖地方和漁民溝通,決隔海發表聯合聲明,表達堅決反對立場,恐將影響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重蹈歐盟覆轍!

另,欲速則不達,為維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以及農業永續,強化用藥限制及提高殘留標準等皆屬必要,但需要考量如何順利過度轉型,如何在現實和理想間取得平衡,如何兼顧環境生態和農業發展等等,循序漸進,畢竟「心急吃不了熱粥」!

回看台灣農業除同樣面臨生產成本提高,天然災害受損嚴重,國外廉價農產品大量入侵,永續農業進度遲緩,官員態度傲慢外,本身還存在基層勞動力短缺,內需市場小,年輕人力出現斷層,拓展外銷市場不易,問題較歐盟嚴重且複雜。

社運人士淪為幫兇

然而不容諱言,這些年蔡政府透過大撒幣,大補貼,媒體網路掌控以及查水錶等多手策略,確實對台灣農民起了安撫和恐嚇作用,加以原本行動積極的社運團體,在其核心人物紛紛進入政府體系分享權力後,己近乎休眠狀態。

原本外界期待這些人真能如他們所言,進入體制內是為了有更大的改革空間,事實卻是淪為政策的辯護者甚至幫兇,早已遠離民意。當前台灣農民不滿情緒確實受到相當壓抑,但是許多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時間久了累積的怨懟終有爆發的一天,值得警惕!

這些年在全面執政的優勢下,政府官員已失去對外界反應的敏感度以及對民意的重視(包括:缺蛋風波,開放瘦肉精豬肉進口,瘦肉精不當殘留,蘇丹紅致癌物添加等等),甚至表現出傲慢無禮的言行,導致國內有超過6成民眾希望政黨輪替。

遺憾的是,執政黨迄今仍沒有反省能力,面對能源危機,食安風險,兩岸關係惡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失衡等等,依舊我行我素,很可能迫使台灣民眾走上街頭,讓台灣原本平靜的街頭再現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