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又急又毒 醫:無色味難察覺

簡嘉佑 2024/03/28 17:37 點閱 3442 次
「米酵菌酸」屬於粒線體毒素,會使人體無法將氧氣轉換為能量,常見於發酵食品當中。(Photo by Ray Yu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米酵菌酸」屬於粒線體毒素,會使人體無法將氧氣轉換為能量,常見於發酵食品當中。(Photo by Ray Yu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台北市寶林案延燒,疑似由「米酵菌酸」引發,醫師們解釋,該毒物屬於粒線體毒素,會使人體無法將氧氣轉換為能量,出現休克、器官衰竭等症狀,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致死率超過3成。該病菌只要與發酵食品有關,無色無味難以察覺,在印度、中國都曾出現類似案例,台灣則從未見過類似案例。

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累計8人就醫,其中2人不治身亡。死亡個案之一的66歲楊姓男子,治療過程中包括葉克膜、三線升壓劑、血液透析都已裝上,但病患血壓仍持續下降,最後不幸身亡。

一路休克、器官衰竭

對此,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分析,這名個案有嚴重急性酸中毒狀況,是食物中毒表,還有急性肝、腎衰竭狀況。他坦言,這幾年都沒遇過這種案例,普通肝衰竭都可以用葉克膜撐幾天,但這樣突然惡化、猛爆性肝腎衰竭、3天內死亡情況,「以前真的從來都沒遇過」。

醫師姜冠宇推測,這可能是食物未適當保存而發生的風險,最近大家討論的「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是發酵食材上滋生的一種伺機性病原體,所產生的「呼吸毒」,會讓全身細胞的粒線體失去作用,呼吸進去的氧氣都無法成為能量,就一路休克,至多重器官衰竭,接上呼吸器到上葉克膜都很難逆轉。

毒理專家招名威則指出,目前所知的食物都是素食為主,大多是豆類、粿條、河粉有關,有人推測元兇可能是米酵菌酸毒素或是肉毒桿菌,但其實都有可能,仍有待釐清。

小心重複加熱的麵食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則認為,這種食物中毒主要在中國出現,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報告早期是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汙染導致,但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過程中難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所以很難提早察覺。

他說,目前中國案例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但台灣商家一般應該不會自製粄條,若是工廠製造受污染就要源頭管制、擴大回收。並建議民眾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