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思集)淨零碳排挑戰嚴峻,需未雨綢繆

朱言改 / 財經作家 2024/02/21 15:01 點閱 1738 次
台灣綠能發展偏向太陽能及風力發電,但是地熱、沼氣、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發展空間更大,卻未能有效研究開發,也是綠能發展不足重要因素之一,有待檢討改善。(網路截圖)
台灣綠能發展偏向太陽能及風力發電,但是地熱、沼氣、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發展空間更大,卻未能有效研究開發,也是綠能發展不足重要因素之一,有待檢討改善。(網路截圖)

歐盟CRAM碳關稅、碳費將從2026年開始徵收,增加企業營運成本。2025淨零碳排勢在必行。台灣今(2024)年碳盤查開始實施,台積電獨占綠電88%,2025年耗費全台12.5%能源,電力供需、能源配比、綠電政策,均應長期規劃,以因應挑戰。

碳盤查今年開始

全球環保大趨勢如何因應,必須從能源供給及需求,雙向並行解決,才能有效達到目標。碳排查核開始實施,企業必須清楚在同行中,自家排放量的排名,以正確評估生產成本及風險。過去企業常精打細算使用最便宜的能源,以減少費用支出,如今必須精算產生多少二氧化碳,才能防止生產成本激增,衝擊競爭力。

淨零碳排影響企業生產成本,台灣經濟發展以工業生產為基礎,9成為中小企業,成本將因此大幅增加,挑戰嚴峻,已經上路的「碳盤查」制度,究竟有多少企業重視,令人懷疑。經濟部相關網站、APP、平台,迄今使用量只有三千人次,一百家工廠接受輔導,難道其他企業都不了解淨零碳排挑戰嚴峻嗎?

綠電發展受限

目前台灣綠能發展偏向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由於技術、材料及地理環境,以及進入此門檻較低,許多公部門或國營事業的土地,被指定用來發展光電,相關業者競相搶食,衍生不少弊端,但是地熱、沼氣、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發展空間更大,卻未能有效研究開發,也是綠能發展不足重要因素之一,有待檢討改善。

法規不合時宜是綠電發展障礙之一。最受批評的還是「電證合一」規定,業者如果要買綠電憑證,一定要確定多餘綠電廢料的去處,否則即使買了憑證,因為沒有合理價格及供需機制,如有多餘綠電,沒有辨法賣回給台電,將造成產業供應鏈上下游,絕大多數企業都不願意購買綠電憑證,以免浪費生產成本,反使綠電供需陷入瓶頸。

綠電交易應彈性

如何增加綠電市場交易彈性,是經濟部應該考慮的方向,例如綠電自發自用取得的憑證,可考慮採電證分離交易,強化電價區段計算,建立短期交易機制,企業如有餘電,得以採用月結方式,並允許同樣期間內生產的綠電可相互挪用,或在綠電市場交易,以減少浪費,並促進綠電市場活絡,滿足企業綠電需要。

台灣電力需求,預估至2040年將比2022年增加60%。2022年全台電力消費總計2794.5億度,其中工業部門用電最多,達1568億度(56%),住宅用電509億度(18%)、服務業用電476億度(17%)。如何滿足未來綠電供需,必須未雨綢繆,妥善規劃,否則臨渴掘井,將陷窘境。

供給需求併進

台灣用電100瓩以上的高壓用戶,約有2.3萬戶,占全台用電量約63.7%。其中800瓩以上用電大戶約4800多家,占用電量約53.7%。台灣如果能夠針對用電最多的2萬多家企業,協助其推動節能措施,就能減少10%的用電,等於節省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也為企業節省大量生產成本,從需求的源頭節電,是重要方式之一。

如何節能減碳,事涉專業規劃,經濟部及環保部在積極規劃碳盤查之外,另一項需要審慎規劃的議題,應是檢討用電大戶條款,不妨依門檻不同,分為契約容量4千瓩、3千瓩、2千瓩、8百瓩等四種版本。再以「實際用電量」認定,審慎規劃綠電供需,以及綠電分級價格,以滿足國家經濟發展需要。

節能減碳全球大趨勢,國際零碳排要求嚴格,政府應以長期眼光,有效生產綠電,並建立合理價格機制,以因應未來淨零碳排嚴峻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