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易患呼吸中止症 藥物治療可奏效

簡嘉佑 2024/02/19 16:37 點閱 3657 次
國衛院研究團隊19日指出,長者可能因為長期失眠,或者睡覺時沒出現打鼾等狀況,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易被發覺。(Shutterstock)
國衛院研究團隊19日指出,長者可能因為長期失眠,或者睡覺時沒出現打鼾等狀況,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易被發覺。(Shutterstock)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台灣60歲以上的民眾中,有70%的男性和56%的女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國衛院研究團隊19日指出,長者可能因為長期失眠,或者睡覺時沒出現打鼾等狀況,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易被發覺。研究團隊建議,此類病患可以選擇能穩定呼吸模式的內科藥物給予治療。

睡眠呼吸中止症大多是因為,人在睡覺時,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因而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變費力,更嚴重者會造成氣道完全堵塞而造成吸不到空氣及窒息,提高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導致認知功能退化、白天精神不濟。

高齡患者常失眠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醫師鄭婉汝研究團隊,與冰島NOX公司研究團隊、哈佛醫學院研究中心、及中國醫藥大學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針對台灣呼吸中止症病人進行研究後發現,高齡長者與一般年齡層病人相比,失眠症狀與無症狀者較多,病因則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診斷需至睡眠中心進行整夜睡眠檢查,以平均睡眠呼吸中止指數來判斷嚴重度,每小時5次以上即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配戴正壓呼吸器雖為有效也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但病人不易耐受,因此治療的依從性偏低。

近年研究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與病因因人而異,新興的個人化治療方法,例如上呼吸道手術、藥物治療,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因來處置,病人的接受度更高。

傳統療法不適合長者

鄭婉汝團隊分析臺灣不同年齡層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之病理成因及症狀,發現三種常見於台灣人的病因特徵:「高上呼吸道結構塌陷性併呼吸模式不穩定,常出現嗜睡的狀況」、「覺醒閾值低常伴隨失眠症狀」與「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等因素。

若因沒有明顯的嗜睡、打鼾等症狀,容易被忽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所以針對這些病理特徵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的長者,建議可以選擇能穩定呼吸模式的內科藥物給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