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民應該如何評斷總統候選人?

徐勉生 / 退休大使 2023/11/13 15:54 點閱 2668 次
台灣經濟發展以及改善兩岸關係,提出具有宏觀視野、長遠規劃的藍圖,才是選民評斷與選擇候選人的首要指標。(網路截圖)
台灣經濟發展以及改善兩岸關係,提出具有宏觀視野、長遠規劃的藍圖,才是選民評斷與選擇候選人的首要指標。(網路截圖)

2024年1月13日台灣選民將選出新任總統。在此之前,有意參選者為了爭取選民的認同提出各項政見,包括教育、衛生、環境、能源等領域。這些課題固然重要,但是對於台灣的未來及前途而言,最重要的兩項課題無非是經濟政策及兩岸關係。

經濟是重中之重

台灣缺乏天然資源,經濟發展靠的是人力資源。早些年政府培養出眾多菁英人才,將勞動力化為資產,藉著加工出口區帶動工業發展。近年又掌握知識經濟的大趨勢,發展高科技產業,創造出台積電、聯發科,以及專精無線通訊設計、研發與製造的啟碁科技等眾多民間傑出企業,使台灣能夠立足於競爭激烈的國際場域。

但是面對先進國家的制約,以及新興國家的追趕,台灣的經濟榮景還能維持多久,要如何從事經濟轉型,都是刻不容緩值得慎思的課題。

台灣內需市場狹小,經濟發展仰賴外銷,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原本有大好契機突破貿易壁壘化的障礙。但是區域經濟合作機制興起後,對於合作機制外的經濟體極為不利。亞太地區的RCEP,以及亞太美洲的CPTPP成立後,對於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極為不利。

貿易障礙勢必消除

如果台灣不能加入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就必須與其他國家簽訂雙邊自貿協議(FTA)以消除貿易障礙。至2022年6月為止,台灣總共只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中國大陸、新加坡、紐西蘭簽署 FTA。與台灣經濟結構相似的韓國,卻在2021年已經與56個國家簽署自貿協議,其中多數為貿易大國。

韓國可以與貿易大國簽署自貿協議,台灣不能。其中的緣由就涉及另一項重大課題:兩岸關係。在兩岸關係和諧時期,台灣成功地與新加坡及紐西蘭簽署了自貿協議。但是蔡總統執政後,兩岸關係丕變,台灣未能與任何國家簽署自貿協議,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對中共心存顧忌,不願與台灣簽署自貿協議。也正是因為中共的因素,台灣始終無法加入RCEP,以及CPTPP。

台灣與大陸近在咫尺,除了地緣關係還有歷史與文化淵源,連美國政府都明言在經濟上無法與中共脫鉤,台灣又有甚麼條件自外於中國大陸之外呢?據統計,2022年大陸對台灣出口總額為815.87億美元;自台灣進口2380.92億美元。台灣對大陸仍享有高達約1565億美元貿易順差,是大陸第6大貿易夥伴。由此可見台灣在經貿上對大陸仍有高度的依存度。

對大陸高度依存

經濟發展是國家生存的命脈,台灣如果不能與大陸維持良好關係,必然對自身前途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台灣除了經濟發展受到大陸的制約,國際關係更是處處受限於中共的態度。在2009至2016年間,台灣連續8年獲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大大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可是自蔡總統執政後,即使美歐國家強力支持,台灣卻始終無緣再參加世衛大會。並且連續與9個邦交國斷絕外交關係,重創我國的國際地位。這一切都肇因於兩岸關係不睦。

由此可見,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才是台灣自立自強,可長可久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有總統參選人承諾提供大學生住宿補助,也有人承諾提高醫護人員待遇,這些都是在國家發展大計中微不足道的事項,根本無法彰顯國家領導人應該具有的格局與視野。能否對台灣經濟發展以及改善兩岸關係,提出具有宏觀視野、長遠規劃的藍圖,才是選民評斷與選擇候選人的首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