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科系停招浪潮 學者促檢討教育政策

簡嘉佑 2023/11/06 12:18 點閱 6850 次
知名作家張曉風(左)5日強調,文化與文字是好東西,如果語言不好,根本就無法做什麼事。(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知名作家張曉風(左)5日強調,文化與文字是好東西,如果語言不好,根本就無法做什麼事。(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文化與文字是好東西,但在台灣,這麼好的東西,卻有人要把它丟掉!」知名作家張曉風與中文系學者5日於記者會指出,語文是重要的軟實力,不應受到政治意識形態干擾。曾任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的段心儀指出,政府過度倚重雙語教育,變相壓縮了中文系人才的出路,盼政府能重新檢討教育政策。

表達能力是基礎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5日召開「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去古文化的國文教育」記者會,陽明大學教授、知名作家張曉風強調,文化與文字是好東西,但在台灣,這麼好的東西,卻有人要把它丟掉。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受訪時則說,面對少子化,大學都面臨到學生減少的問題,文史哲科系更是首當其衝,但掌握語言有助於更好的「表達」,也有助於理解學科專業,所以盼社會能更注重文史哲的價值。

「文言文與白話文是可以兼容並蓄,不相妨害的,」退休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林保淳指出,學習文言文能夠讓學生理解字辭的結構與運用方式,也是窺見中華歷史、文化與思想的重要管道。他也坦承,過去中文教育太過注重「傳統道德」,但古文中也有許多有文化深度,更能與現今價值呼應的優美文章。

學AI也要中文能力

退休的高中國文老師段心儀指出,世新大學中文系將在114年度停招的消息一出,大眾認為主要原因是「少子化」與「文科出路差」。但她強調,此狀況也與國家文化政策息息相關,像政府實施雙語國家政策,將雙語視為專業能力,相對壓縮中文系人才的出路,也導致中文系招生困難。

她進一步指出,面對中文系退場的浪潮,許多人文科系都開始尋找出路,如透過「中文」訓練AI,發展大數據科技等方式,協助文科生找出路,但這些科技的核心是「足夠的語言能力」,在語言能力也應有嫻熟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