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啟示錄 院士:公衛應參與決策

簡嘉佑 2023/08/13 13:49 點閱 9708 次
中研院院士吳仲義10日演講時說,就台灣的條件而言,「有防疫破口實在不應該」。(直播截圖)
中研院院士吳仲義10日演講時說,就台灣的條件而言,「有防疫破口實在不應該」。(直播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未來需要讓公衛領域更全面的參與新興傳染病決策!」中研院院士吳仲義10日發表演講時說,為了防止類似疫情的狀況,應更關注輕症患者,並應用能不受到病毒變異影響,且能有普及性的醫療措施,以降低患者體內病毒量,減少病毒傳播力。

嚴格隔離難落實

吳仲義指出,雖然新冠肺炎趨緩,但社會也需要從疫情中學習經驗,面對未來可能再度出現的新興傳染病。他說,阻止疾病傳染的方式不外乎「約束社會行為」、「疫苗」、「群體免疫」等方式,但新冠疫情期間,上述三種方式都有讓人不滿意的地方。

他說,傳染疾病就是阻斷傳播鏈,所以如隔離等約束行為,其實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可惜大多數國家做不到,導致疫情擴散;後續就是接種疫苗,學界對新冠疫苗的期待,是希望能像天花疫苗一樣,接種完就一勞永逸,但現行狀況就是有人接種了五劑疫苗,但還是確診。

早期治療為良策

吳仲義也指出,群體免疫則是病毒與宿主達到共存的平衡,但社會成本太高、所需時間太長,如過去鼠疫花了70年,才真正達到群體免疫。所以他認為,更重要的其實就是及早介入的治療,讓病人快速康復,抑制病人傳遞病毒的能力。

他說,「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無症狀的確診者,多少還是有症狀」,所以最重要就是將輕症確診者列為核心治療對象,而且治療方式最好有普及性,要能不受到病毒變異影響,最好還能對其他冠狀病毒有作用,如研究就發現能夠人工製作的「高三尖杉酯鹼」(HHT),對於抑制病毒量就有很好的作用。

公衛應參與防疫決策

吳仲義說,像是長新冠如何治療、如何減緩病症是「醫學」的問題,但公衛學界關注的是「如何阻止疫情的擴散」,像是隔離措施就應該進行有梯度的隔離措施,從嚴到寬。他說,台灣其實有條件做到最好的防疫,畢竟除了桃園機場之外,沒有其他疫情的入口,「所以台灣出現防疫破口,實在不應該」。

針對目前新冠病毒仍然持續變種,是否掀起另一波疫情的狀況,吳仲義說,目前能看到的病毒都是Omicron家族,目前社會累積的免疫能力多少還能應對,但需要擔憂的是全新的分支變種,讓身體免疫或公衛措施需要重新學習,「雖然出現全新變種的機率不大,但政府機構還是要持續關注病毒動向」。

他認為,面對新冠疫情,公衛學界仍然太過被動,未來仍有可能會遇到類似於新冠疫情的新興傳染病,應該讓公衛與醫療共同進行防疫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