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都市靜土 專家:綠地有降噪功能

簡嘉佑 2023/07/12 14:03 點閱 23274 次
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右)與中研院人社中心GIS中心研究員詹大千(左)12日於記者會公布於台北城市進行聲景音量的調查結果。(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右)與中研院人社中心GIS中心研究員詹大千(左)12日於記者會公布於台北城市進行聲景音量的調查結果。(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尋找台北「靜」土!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12日於記者會中表示,聲景學會最近曾舉辦活動,召集公民成為「寧靜追蹤師」,到台北的街頭巷尾記錄聲音狀況,並製造成聲景地圖。中研院研究員詹大千指出,如北投、內湖、南港等靠山的地區都是常見的靜地,意味著綠地等自然景觀有著相當好的降噪效果。

尋找都市靜土

范欽慧說,雖然大家生活中多多少少會遇到噪音的干擾,但除了檢舉噪音之外,就好像束手無策。她指出,為了更加理解台灣的噪音影響,聲景協會召集公民成為「寧靜追蹤師」到台北街頭巷尾錄音,蒐集數據,尋找低於世界噪音標準55分貝的靜土。

參與本次活動的公民「寧靜追蹤師」也透過新聞稿表示,這次的「尋找靜土」的活動意外讓他發現,孩子每天上學的環境居然超過70分貝以上,並對此現象有更多的提防。

噪音對健康危害大

中研院人社中心GIS中心研究員詹大千指出,「55分貝音量是世界衛生組織對於住家區戶外的噪音建議標準」,且聯合國環境署也已將噪音列為對環境中的健康威脅,長期待在噪音環境當中,不僅吵雜難忍,還會導致民眾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情緒不穩等。

他說,本次靜土追蹤的成果 大於55分貝與小於55分貝的聲量大約各占一半,靜土常見於公園、巷弄與住宅區等,民眾對於環境的寧靜感與舒適感的評價都是最高的,如自然的聲音也比較容易讓人放鬆。

詹大千說,透過聲景地圖,盼能讓民眾意識到生活中各類環境的噪音狀況,以大安森林公園為例,公園外圍的範圍都超過噪音的標準,但愈往公園內部走,也愈來愈寧靜,意味著綠地也有降噪的功能。

綠地有降噪功能

他也強調,55分貝並非是絕對的標準,更關乎民眾個人的感受,有民眾就表示,蟬鳴聲、蛙鳴聲等聲音就算超過55分貝,可能也不會對民眾造成負面的感受。

詹大千呼籲,政府在都市設計上可以藉由綠地、建築設計與隔音防護設施等方式,來加強都市的靜土,同時,將噪音汙染的議題融入環境教育當中,讓民眾意識到噪音與健康、生態保育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