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交通 從禮讓行人做起

王翔正 2023/01/03 15:15 點閱 2065 次

日前台中市北區發生一起慘絕人寰的死亡車禍,陳姓公車駕駛員駕車左轉時,不慎撞到一家三口,伊拉克籍季姓丈夫受輕傷,但30歲的李姓妻子與1歲男嬰被輾斃,當場天人永隔,此為「車不讓人」最慘痛的實例。

被外媒稱行人地獄

此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撰文指稱我國交通設計對行人不友善,內容針對人行空間不足,人行通道不能貫通,加上騎樓可能會被占用等,且多數駕駛不尊重行人路權,用路環境如同「行人地獄」,導致嚴重影響觀光產業。

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台灣的交通亂象已被詬病許久,根據道安資訊查詢網統計總件數交通事故從2012年249,465件攀升至2021年358,221件,十年內增加108,756件,成長近43.6%。

另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自2016年至2020年,行人交通事故死傷人數平均每年高達1萬6,300人,警察機關取締車不讓人違規件數由2016年1萬203件上升至2020年4萬562件,增加297.55%,行人違規件數亦由2016年1萬8,746件上升至2020年5萬8,853件,增加213.95%,顯見行人交通安全問題嚴峻,改變刻不容緩。

行人被迫眼觀四面

以親身用路經驗來說,我國地狹人稠,道路普遍不寬,但路上交通運具幾乎人手一車,身為行人時,走路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如稍有不注意,容易飛來橫禍而不自知,更常發生的是,在車輛或騎樓間夾縫中求生存,缺乏安全間距,可謂「窒礙難行」。

亞里斯多德曾說:「我們不斷重複做的事,成就了我們。表現卓越並不是行為,只是習慣。」改變交通習慣也非一蹴可幾,交通內涵可細分三大類項,包含交通教育、交通工程、交通執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交通教育,擁有正確的駕駛觀念,甚至防禦駕駛的習慣,小心別人不小心、注意別人不注意,基本上能夠避免絕大多數的交通事故。

道路設計問題多

其次為交通工程,道路規劃設計也是一大重點,譬如:許多道路未設置專用的左右轉道,導致容易發生追尾事件等。

爰此,交通內涵並非僅止於取締違規,實際上執法手段永遠是下下之策,通常治標不治本,務必先從交通教育與交通工程著手,防患未然才是上上之策。

筆者建議,為改善數十年來的交通沉痾,首先,我們應將正確的用路觀念從小扎根於學校教育,如:遠離大車視角盲區、倡導禮讓路上行人等。

其次,挹注經費改善不良用路設施,如:高風險路廊改善工程:設立左轉專用道、直右分流式標線、號誌管線地下化以及號誌不斷電系統以提升路口安全性等,最後,善用科技執法設備,如:區間測速系統、自動辨識違規停車設備與路口多功能交通違規設備(未依標誌標線行駛),才能徹底避免重大交通違規發生,賡續創造優質的用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