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公益信託基金挹注社會 健全法制為要

醒報編輯部 2022/10/16 10:10 點閱 1981 次

公益信託是推動台灣進步的力量,太多的社會問題,政府未必有餘力解決,需要有人出錢出力,推動公益活動,照顧弱勢,解決各類問題。如何健全法制,避免社會誤解,並鼓勵更多富人創立公益信託基金,從事公益活動,是政府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公益信託的今世與來世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與台灣法學會基金會,最近共同舉辦「公益信託的今世與來世」研討會,對於過去大型公益信託常被誤會為避稅管道,或假公益、真投資,蒙上不白之冤,使富人不願長期有計劃投入公益活動,是社會的損失,有必要多溝通了解。

迄今年3月底止,台灣公益信託數量已有250個,合計信託本金729億元,少則1萬元,多的也有63億元,其中超過10億元的大型公益信託基金有8個。信託法自從1996年完成立法,2002年有第一個公益信託申請設立,迄今已20年,長期以來,公益信託基金默黙推動公益慈善事業,對社會的貢獻不可抹煞。

難免有些大型公益信託基金推動不順暢,被誤會是利用租稅優惠避稅,或有利用公益基金捐贈,資金又回到原捐贈單位,或成為控股工具,種種問題,常導因於資訊不夠透明,或外界不夠了解公益信託的真意所致,事實上真正發生弊端的案例,少之又少,如果因噎廢食,對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反而是傷害。

公益信託法制牽涉廣

公益信託問題牽涉的法律,包括信託法、信託業法,以及稅制、稅政等,涵蓋面甚廣。法務部在2021年4月完成信託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送進立法院之後,就無聲無息,一直躺到現在,沒有進度,導致不論已設立的公益信託基金,或考慮創設公益信託基金的人士,都在觀望,未來究竟應該怎麼做才合乎法制。

事實上,公益信託基金創辨人,在創立之初,都希望能夠生生不息的貢獻社會,真正有負面思考的人非常少,政府對於公益信託基金如果從低度管理,拉高到高度管制,防弊重於興利,是否合適,需要慎重考慮,否則只會使富人視為畏途,不想給自己找麻煩。

公益信託基金如何能夠長期生生不息的運作,財務是重要問題,如果以異樣眼光看待公益信託,規定公益信託不能從事信託控股,失去良好創造收入機會,那以後財源從何而來,都是問題。

信託資金運用應具彈性

再以強制公益信託基金財務運用來看,如果規定每年支出比率,不得低於前一年底信託財產總額2%,或年度收入總額60%,就要考慮不同性質公益信託的差異性,以及同一套標準,用在各個不同公益性質的基金,是否合適?

這次新世代金融基金會及台灣法學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研討會,前行政院長陳冲呼籲應從健全制度面來考慮,台灣其實普遍對信託的觀念不太認識,且害怕談這個議題,造成許多人看待公益信託兩極化,這是沒有必要的。他認為若以太情緒化的角度看待公益信託,反而會讓社會失去很多進步的機會,弱勢族群也得不到更好的照顧。

應健全公益信託基金法制

至於現行社會普遍存在的「給付型公益信託」,未來是否能進步成「經營型公益信託」模式,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畢竟永續經營發展,貢獻國家社會,都是絕大多數公益信託創辦人的初衷,如何健全制度,讓信託基金生生不息,貢獻社會,主管機關應考慮建立良好的監理機制,是公益信託基金創辦人共同的期待。

「信託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在立法院待審,如何建立良好的公益信託環境,避免外界不必要的誤會,或異樣眼光看待,應該是這次信託法重要目的,也才能創造未來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