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科普不能等

陳敦源 2022/08/31 10:11 點閱 2262 次

前幾週談話節目中,有一位將軍討論台灣飛彈防護時,說一顆飛彈防禦率70%,三顆飛彈同時打,用三角函數算出防禦率是70乘以3,一共是210%,所以請大家放210個心,老共不能耐我們何;一時間引起網民譁然,不少人稱這位將軍說的在國中數學就有學過,怎麼會這樣說呢?

在傳播者於公共場域引用數據來說服的情況越來越多的當下,新媒體傳播環境中,閱聽人到底需要多麼強大的數字解讀能量,才能算是有媒體識讀的能力呢?

統計大謬誤

我個人認為,前述飛彈科普大眾炸鍋的關鍵,在於超過100%的機率這個概念被閱聽人解構的可能性較高,一個人即便不懂「貝式定理」計算,還是可以理解機率不可能會超過100%這個簡單的數學概念。

不過,用不同母體的主觀評價進行跨縣市評比的統計謬誤,閱聽人當中可以解讀並且炸鍋的可能性就小得多,包括台灣知名雜誌每年公佈縣市長主觀評比的數據,似乎越作越旺,然而,這一類統計謬誤,閱聽大眾的分辨能力卻大幅減弱。

數字的黑箱

對於教育專業的人來說,統計科普的教育可能是個長期的解方,嘗言:「統計科普教育不能等」;不過,如果你是政治專業,特別是民主政治領域的研究者就清楚,要等到教育專業者把民眾都訓練成「全然有能力」(fully competent)來分辨是非才能參與政治的理想,永遠不會有資源(包括預算與個人的腦容量)來實踐的,因此,公共傳播的專業才能與政治精英有空間,一起經營一個龐大的政治公關產業鏈的需要,並廣召天下小編來護衛難以用事實辯明的形象。

最後,用數字取信公眾是一個開放社會的必然發展趨勢,畢竟數字感覺起來就比說話的人「客觀」,數字本身看似的良好「形象」,當然會成為有權力意圖者拿來說服或影響民眾意識與投票偏好的利器;不過,公共傳播過程中「信息發送者」(sender)與「信息接收者」(receiver)之間,對於數字的需求、解碼、以及應用的過程,仍然是有趣且重要的「黑箱」(blackbox),這個環節應該也是研究民主治理,特別是公民科技感受的一個關鍵的切入點。

你不需要懂得高深的統計就可以當民主公民,但是民眾一方面會恥笑那些低階的數字錯誤,但另一方面可能仍經常被高階的謬誤給引導而不自知,我只能說,民主的公民能力培養,真是一條漫長的不可知之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