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颱風數量減少 要提防威力更強!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2/07/06 17:31 點閱 2080 次

地球暖化因人為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而不斷惡化,也導致多種極端天氣在世界各地日益肆虐,對人類生存、社會安定造成嚴重的影響。其中颱風 (也叫颶風、氣旋) 就是最危險的自然災害之一。

颱風頻率變化

長久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努力探討氣候暖化如何影響颱風的議題。然而在1970年代廣泛使用衛星之前,觀測的記錄參差不齊,高品質觀測數據有限,因此很難描繪颱風頻率變化的長期趨勢。

6月27日,一篇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期刊的研究,利用新的演算模型與觀測數據的組合,建立了1850~2012年全球颱風活動的代用指標,提供了一幅長期的趨勢圖像,填補了過去的空白。

暖化使颱風頻率降低

這篇追蹤超過百年颱風活動的研究發現,與1850~1900年的基準值相比,1900~2012年間,全球颱風的年數量下降了約13%,也就是從暖化前的每年100多個颱風,下降到2012年的80個左右。尤其1950年代暖化加速以後,颱風數量下降幅度更大,約23%。

除了探索全球趨勢外,該研究還分析了七個海洋地區颱風頻率的變化,顯示除了北大西洋以外,其餘六個地區都出現颱風數量減少的趨勢;當然不同海洋的下降幅度各不相同。例如,西北太平洋減少9%,而北太平洋東部則減少18%。

研究人員認為,暖化導致兩個主要的全球大氣環流 (南北向的沃克環流,和東西向的哈德利環流) 減弱,並產生連鎖反應,抑制了颱風形成。

少了空氣汙染多了颱風

至於北大西洋近幾十年來颱風旋頻率增加,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是自然發生的大西洋多年代濤動,多半維持在較暖階段,可以促進颱風的形成;其次,在1970年代美國通過的《清潔空氣法》,進一步增高了北大西洋的海溫。

由於空氣汙染顆粒可以將陽光反射回太空,具有冷卻的作用,過去40多年北美和歐洲空氣汙染減少,雖然有益身體的健康,卻沒想到少了這個冷卻因素,會導致北大西洋颱風數量增加。相對的,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數量減少,就是由於中國大陸和印度空氣汙染增加引發的。

颱風災難性更高

雖然暖化總體說來使颱風數量減少,卻僅是一個面向。最近許多研究指出海洋熱含量增高,大氣變暖且更飽含水汽,就像發動機添加燃料,一旦颱風生成,最大持續風速與降雨量變得越來越強,更容易生成超級強颱,加上颱風移動速率減緩,更具有災難性,也更難預測,千萬不可輕忽大意。

今年的芙蓉及艾利颱風分別從臺灣兩側掠過,對臺灣沒有影響。從2018年以來,颱風的路徑幾乎都會繞過臺灣,不是往北朝日韓、就是往西朝南海而去,可說是十分的幸運。然而好事不會一直出現,中央氣象局預估今年下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總數以及侵台颱風個數,仍以正常範圍的機率較大,我們已進入颱風季,面對日益增高的風險威脅,民眾要儘早做好防颱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