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發展勢在必行 聚焦發電與回收

簡嘉佑 2022/06/27 18:19 點閱 16748 次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左二)27日表示,工研院研發「載具用儲氫氣瓶」,不但高安全且重量亦減少60%,能應用至未來氫能交通工具。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左二)27日表示,工研院研發「載具用儲氫氣瓶」,不但高安全且重量亦減少60%,能應用至未來氫能交通工具。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台灣氫能發展不能落後!工研院27日發布「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致力於發電、載具、工業三大應用面向。經濟部主任秘書陳怡鈴表示,氫能在淨零碳排的趨勢下不可或缺,經濟部也成立「氫能推動小組」;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舉例說,如載具氫氣瓶輕量化、運用氫能的燃料電池與回收工業餘氫的技術,都是努力的方向。

氫能是淨零救星

淨零排放浪潮席捲全球,各國致力於發展乾淨的氫能,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個國家地區發布國家氫能策略。而臺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中,預計有9%到12%的發電要仰賴氫能。工研院27日發表「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提出未來30年臺灣氫能應用技術的發展策略,協助產業掌握氫能商機,

經濟部主任秘書陳怡鈴表示,經濟部已成立「氫能推動小組」,結合公部門,共同合作規劃國內氫能發展政策及應用,並已規劃短期內投入經費於氫能應用、氫輸儲及國際合作前置準備等工作。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我國發展混燒與專燒氫氣的燃氣發電方式,並逐步取代以往燃燒化石燃料的發電機組以降低碳排。

載具到工業三大應用

劉文雄指出,氫能應用共有三大面向,包括一、「工業應用」,鋼鐵與石化產業則可利用氫氣治金以降低製程碳排、回收半導體製程的餘氫收發電。他強調,工業使用氫氣的製程中,可透過「氫純化模組」進行回收,回收高達70%的餘氫,再提供產線再利用或供給燃料電池發電。

二、「交通載具」,台灣預估2050年達40萬輛,其中高載重、長途運輸的如大型客車,預計有25%將以氫燃料發電。工研院為氫能車量身打造高安全、耐腐蝕的「載具用儲氫氣瓶」,比傳統氫氣瓶減少60%以上的重量。

三、「發電」,工研院不僅開發國內自產綠氫關鍵技術,從太陽光電、風電水過程中取得氫氣,更致力於「定置型SOFC」燃料電池,能利用工業餘氫進行發電,建立燃料電池產業基礎。

此外,透過「低碳甲醇生產技術」,能由二氧化碳與氫氣合成甲醇,並取代排碳量高的化石資源。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表示,藍圖建議可在臺灣西岸分別設立北、中、南三大氫應用園區,包括:搭配北部既有電廠改以混氫發電、中部離岸風電規劃綠氫生產,以及南部既有石化鋼鐵聚落的氫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