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調整基本工資應回歸法制

戴肇洋 2022/06/13 10:40 點閱 1895 次

最近蔡總統公開表示,將會「排除萬難」提高基本工資。雖逐年調整基本工資是在落實蔡總統競選承諾,但由於受到疫情蔓延、供應受阻及俄烏戰爭等外在因素影響,造成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不斷上揚,去年8月迄今連續10個月年增率超過2%通膨警戒值,尤其今年3月以來連續3個月突破3%;此外,加上年底適逢地方選舉,讓此次調整基本工資更隱含著政治之意涵。

應透過審議調整幅度

依據「基本工資審議辦法」,勞動部每年必須邀集勞、資、政、學各界代表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議」,同時衡酌經濟成長率、就業狀況、消費者物價指數、國民所得等指標變化彙整建議,以作為調整幅度之參考。

然而,若從歷次調整基本工資審議加以觀察卻又發現,每次審議過程始終陷入勞資雙方各說各話、南轅北轍僵局,雖最後勞資雙方勉強達成共識,但並未化解彼此爭議。如果歸納其癥結糾葛,其實是聚焦於缺乏客觀調整公式,以及未能合理分配經濟成長果實。

缺乏客觀調整公式

先從調整基本工資公式來說,自從民國45年透過行政命令訂定基本工資之後,雖歷次審議委員會議皆按上述指標變化,透過諮商研擬調整幅度方案,但難以理解的是,迄今勞動部並未針對這些指標彼此關聯、權重多寡等,利用計算訂定較為客觀調整公式,同時配合勞動情勢與時俱進加以修正,導致迄今始終無法據理說服資方。

再就分配經濟成長果實而言,勞方認為,依據主計總處GDP要素所得分配統計顯示,除了政府稅賦分配之外,勞工報酬佔比,從1991年51.9%逐年下降至2019年46.4%;相對企業盈餘加上折舊佔比,則是從29.8%提高到48.9%,說明勞工未能隨著經濟成長合理分配果實。

不過,資方認為,面對日益競爭經營環境之下,唯有提高競爭力始能創造企業盈餘,必須保留部分資金改善競爭力。

務必保障弱勢勞工

在此同時,隨著年底地方選舉來臨,期待政府別再採取政治操作,以「恩給式」的作法調整基本工資,而是因應未來產業環境急劇變化,勢必迫使就業型態大幅轉型之下,必須按照計算公式透過「法制化」加以落實,如此始能讓弱勢勞工的基本工資獲致保障。

再者,與其每年勞資雙方陷入爭議糾葛,不如參考先進國家經驗,例如因應地區消費條件差異,或是配合行業就業型態不同,採取較為彈性訂定多元調整基本工資參考公式,讓弱勢勞工基本工資獲致保障的同時,提供雇主藉此規劃更妥適的經營成本。

畢竟,基本工資制度良好與否,除了涉及保障勞工基本權益,提高民間消費之外,創造和諧勞資關係,進而促進社會安定更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