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邵玉銘著)連載4

醒報編輯部 2022/04/03 06:44 點閱 2233 次
俞院長(右)民調聲望雖已攀升,但是他在一九八九年五月八日,還是決定辭去擔任五年的職位。圖左為前財政部長李國鼎。(網路截圖)
俞院長(右)民調聲望雖已攀升,但是他在一九八九年五月八日,還是決定辭去擔任五年的職位。圖左為前財政部長李國鼎。(網路截圖)

關於文中提到「本報程特派員不被邀請,而且拒絕她參加」等語,程女士事後告訴新聞局說:這不是她寫的,是台北報社加上的,等於說《大華晚報》為了攻擊我,竟捏造事實。

向記者說明致歉

面對這些質疑,我在十二日院長返國記者會,對這次記者採訪的安排誠懇地做了一個說明,表示名額受限於雙方外交當局之協議,新聞局實在無法多邀記者前往採訪:

新聞局是為各位服務的機構,這次服務不周之處,實在是限於客觀環境,今後我們一定加強服務,以長時間來證明,本局一定採取服務、溝通、誠信與開放的精神,來達成本局工作目標。

當初顧及前往採訪媒體皆為黨政軍所有或傾向政府,為求公平才選擇了一家民營的《自立晚報》,沒想到《自立晚報》在院長回來當天的社論有如下話語:

就隨團採訪一事而言,本報雖在應邀自費隨團之列,但我們還是要指出,新聞局的處理仍有可議。蓋一國行政首長出國訪問本為報界大事,未能派員採訪必使得未能派員之單位無法向讀者交代。據報載,隨團限定十五人,原為中星雙方約定,可是我們要說,即便有此商量,新聞局當知這個數目不敷使用,其之所以仍然接受,或有苦衷,但畢竟難獲未應邀單位之同情。(註9)

該報既知新聞局苦衷,竟仍發表此種批評,真是夫復何言!

得到肯定,感激涕零

正在我覺得委屈不平之際,接到一位署名李雅仁先生的慰問函:

此次俞揆訪星,是作客。我們隨行記者爭取到多少名額,不能強主人之難,就是再多一倍,依然不足分配。若以抽籤為之,千萬讀者、觀眾、聽眾絕對反對,就算保留某些媒體名額亦定遭非議。易地而處,你又有什麼「良策」?故這決定「權」……由新聞局承擔最適當不過,遺珠亦難避免,事後有人指指點點,實在不夠度量。時下任何事物,必有人起而「反對」,習為風尚。吾人應推己及人,事事以大多數人利益為前提才是正途。

拜讀之後,我只能用「感激涕零」四字形容內心的感受。

至於《自由日報》所說「《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在白宮及國務院跟其他數以百計的報紙記者,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沒有任何一位受到歧視」,則非事實。我曾請新聞局駐華府新聞處提報美國總統記者會進行情形:

註9《自立晚報》(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三日),第一版。

第一排中央的兩個位子是留給美聯社和合眾國際社的,前兩個問題也留給他們發問,而後才輪到其他記者;記者會結束時,亦由他們之一代表起立致謝。其他記者發問時,均需等待總統指名後才可起立發問;因此,那些較沒有名氣的小報或總統不熟悉的記者要想發問,其機會少之又少。(註10)

關於記者訪星一事之安排,在新加坡政府不放寬記者採訪名額情形下,事隔二十六年後,我仍想問,還有什麼「良策」?

之所以將此次新聞局和部分媒體發生衝突細述如上,其目的在凸顯當時絕大多數台灣媒體均由黨政軍控制,極不民主,也不健康。我學人從政,為讓一家民營媒體也有採訪機會,選中《自立晚報》,沒想到此一決定,就為我和新聞局帶來如此嚴厲之指責。總之,我在新聞局所面對的媒體生態,是三十八年戒嚴局面下所造成的結果,我無法改變它,但也盡了心力,雖遭批評,問心無愧。但此事也證明媒體間之競爭,有如割喉戰,絕不相讓。

註10行政院新聞局駐華府新聞處,〈華雙字第八○九號〉,頁八。

(五)俞院長辭職、「政治太可怕了!」

台北《時報周刊》於一九八七年七月,進行了一項對俞國華院長形象之問卷調查。已有40.3%的人認為俞院長的形象「變好」了(註11)。相較於前述兩項民調,已有小幅提升。

到了一九八八年上半年,根據《聯合報》所刊一項民調,俞院長所得「非常滿意」與「滿意」之比率,已從前述之38.5上升至54.1% (註12)。這證明俞院長已經脫離了民調的風暴,當然要歸功於院長的政績與他個人的努力,我新聞局全體上下盡量加以宣導,幸好未虧職守。

俞院長民調聲望雖已攀升,但是他在一九八九年五月八日,還是決定辭去擔任五年的職位。根據俞院長口述的《財經巨擘》一書透露,其中一個原因是,一九八八年七月,國民黨召開第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中央委員,在主席李登輝所提的名單中,俞院長名列第三,但全會選舉結果,前三名為李煥、孫運璿、宋楚瑜,俞國華竟落至第三十五名,這件事情讓俞院長深受傷害,認為是黨部對他刻意打壓。

同月,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吳春晴在立法院指責俞院長早年曾有包養酒家女之事,俞院長刊登啟事否認,聲言保留法律追訴權。立法委員吳勇雄亦緊追這個緋聞不放,還說行政院祕書長王章清對他行賄,要其放手,這造成王祕書長辭
職,由曾任財政部長的錢純接任。

註11《時報周刊》(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八月一日),頁四六—四七。
註12《聯合報》(一九八九年七月三日)。

(待續)

作者簡介:

邵玉銘教授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

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本書簡介:

台、美、中三角關係如何在動態中平衡互利?兩岸之間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與文化是如何解嚴的?在貼身幕僚眼中,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後擔任二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發言人,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視董事長與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的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

身為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

作者:邵玉銘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頁數:460頁 定價:450 元
團購郵撥帳號:0100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