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檢視人民科學與人文素養

魏國彥 2021/11/28 12:31 點閱 960 次

年底1218四大公投案中,有三個案件──萊豬進口、藻礁三接、重啟核四──含有濃重的科技成分,訴諸公民的科學素養與科學精神,目前朝野對於各案進行辯論,可成為一場大規模的全民科學教育。

民主科學嘉年華

科學論辯中人們求取的是對於大自然原理原則的正確認知,而公民投票則是將每個公民的認知轉化成處理公共事務的共識決;前者處理的是「天」──大自然的科學規則,後者處理的是「人」──人間社會的倫理秩序。我們期望年底的這一場公投是一場「民主與科學」的嘉年華,透過辯論、思索與投票使得「大自然的秩序」和「社會秩序」調和,達到「天人合一」。

上個世紀中有幾個專制政體與獨裁領袖,意圖以政治凌駕科學──例如蘇聯赫魯雪夫的小麥適應寒冷說(因統一價格和收購制度影響主糧小麥收成,導致蘇聯不得不對外進口糧食),德國納粹的猶太民族劣等說,中國共產黨的全民煉鋼大躍進──都以失敗告終。

理性追求的兩個面向

歷史證明,凡此違逆大自然基本道理的決策會給國家人民帶來長遠浩劫,人類社會從而有了「大自然不以人為意志為轉移」的普遍覺醒。

國民政府1949年退守台灣,至今已經超過七十年了,回首來時路,不僅實現了全民民主,也造就了全民科學,今年年底的公投正好是一次驗收民主與科學成就的機會,也是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幾番掙扎頓挫追求自我提升的課題。

民主與科學是同一個理性追求的兩個面向,映照在不同的川流運行中,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理性也映照在千萬個自主公民的投票行為中。

科技不離人性

四、五十年前,對於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在台灣思想界曾出現一場「新儒家」與「實證論」的論戰,植基於傳統中國文化的道德人文,和剛被積極引進的西方實證科學之間產生緊張關係。

如今回頭看,中華新儒學道德論述在台灣轉型過程中構築了基本人文關懷底蘊,並未阻礙台灣的科學化與工業化,而只是加強了「科技不離人性」的倫理抉擇,並對台灣的政治秩序、文化論述、人文精神,社會氛圍產生了深遠影響。

檢視目前朝野黨派、環團與公民社群的辯論,雖然口角爭鋒,但都在一個大的民主與科學規範下進行,推崇科學方法與態度,也保持了民主風度。

大自然與社會的調和

科技素養是整體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近年大中小學教育中推展的「科技與人文」綜合教育,教授與學者進行的「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研究與啟蒙,說明民主裡少不了科學,科學的認知也需要民主機制在社會運行中實踐,兩者相互依存,彼此加強,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使社會前行。

技術的基礎是科學,而科學是找出大自然秩序的方法。公投是民主運作的一環,而民主是建立社會秩序方法,也是安排社會秩序的儀禮。

我們寄望年底的公投,能在兩種秩序中找到和諧共處之道,科學與民主互相滲透加持,為台灣找出永續之路,追求「天人合一」會是「愛台灣」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