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台灣生技產業發展之憂怎解?

戴肇洋 2021/11/09 12:21 點閱 1892 次

11月4日,蔡總統曾在「2021亞洲生技大展」(圖)開幕致詞時指出,生醫產業是台灣走向世界的關鍵力量;為強化生醫產業的競爭,政府去年也提出「台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方案」,希望引進先進科技,開發精準預防、診斷及治療照護系統,以打造屬於台灣的精準健康品牌。

生技曾有政府支持

從蔡總統的期待顯示,生技是台灣值得發展成為「護國神山」的產業;尤其去年全球突如其來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在疫苗來源短缺下,更加讓較不受到青睞的生技產業,再度掀起社會重視,甚至認為政府可以借鏡過去扶植晶片產業發展經驗,打造完整台灣生技產業生態體系。

事實上,政府早在1984年設置生物技術開發中心,1997年接著成立「生技與製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以及2007年更進一步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藉以推動生技產業發展。此一期間,政府在政策上,從2002年的「兩兆雙星」、2009年「六大關鍵新興產業」,至2016年的「5+2產業創新」及2020年「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無不氣勢磅礡積極推動生技產業發展。

獨缺乏與國際接軌

雖2020年台灣生技產業產值突破6,000億元,成長高達7.4%,創造就業人口超過10萬人,呈現蓬勃發展,但依據調查可以發現,在整體發展上仍集中於上游的生技藥材研發,以及下游的學名製藥、保健及營養食品應用,呈現中間斷鏈現象。

亦即台灣生技產業歷經30餘年發展,迄今並未學習晶片產業發展模式,打造成為「護國神山」產業。

探究其癥結,除了生技產業許多廠商在營收、盈餘均顯不足下,雖利用生技產業第三類股巧門上市,然後透過政治籌碼配合宣傳,甚至藉此從中攫取資本市場利益之外,但關鍵是缺乏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導致迄今並未培育出能夠嶄露頭角、讓台灣驕傲的國際級公司和獨角獸,不如南韓早已在國際市場上發展出頗具有名氣的美妝或生技代工。

須完善供應鏈

再者,長期以來政府編列許多科技經費,卻又在學理思維主導下將核心聚焦於較稀有的臨床試驗,其研究結果甚至成為研究團隊「升等」依據。亦即這些與生技產業相關的發展模式,並未完全與產業之連結,造成研究結果無法透過商品化加以普及,錯失市場化需求商機。

畢竟,台灣生技產業發展面對著國內市場狹小、資源不足的挑戰,不論是技術研發與創新,抑或是產品製造與銷售,必須和國際市場之接軌,進而從委託研發與代工生產(CDMO)模式中不斷提高競爭基礎,如此始能打造成為「護國神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