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加強森林保育 造林要混農並行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1/11/03 15:27 點閱 968 次

森林是地球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二氧化碳吸收、動物群落生存、水文調節、水土保持等方面扮演重要的功能。

上(10)月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結合了世界資源研究所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世界遺產地森林」的調查報告,估算了2001~2020年間,全球257個世界遺產地森林在碳吸收和排放方面的總值和淨值,是迄今對了解森林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聯最詳細的資訊。

森林吸碳效能降低

研究發現,總面積為6900萬公頃的世界遺產森林的總儲碳量約有130億噸,比科威特石油儲量中所含的碳還要多;每年可以從大氣中吸收約1.9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我們臺灣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成,十分可觀。

然而,由於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帶來的壓力,有10座森林釋放的碳已經多於其所吸收的碳,有81個碳匯和碳排剛好打平,只剩下166座還維持淨碳匯的功能;預計未來數十年,還有更多森林將從碳匯轉變為碳源。這個出人意外的結果真是令人十分擔憂。

所有森林都是當前世界因應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資產,可是這份報告指出,由於人為過度的開發,加上極端的氣候變化,使這些世界遺產森林的環境不住劣化,破壞了它們的原有韌性和生物多樣性。即使是這些最具指標性、保護最好的世界遺產地的森林,如今也降低了碳匯功能,反而助長氣候的暖化,這一趨勢顯示了世界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危機。

人為開發與極端天氣

世界襲產森林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當前全球的森林都面臨多重的壓力,包括非法砍伐、農業缺乏規範的擴張、以及日趨嚴重的森林野火與極端的天氣型態。例如,2017年大西洋的超級颶風瑪利亞,就摧毀了加勒比海島國多米尼克三峰山國家公園20%的森林;2021年夏季北半球的森林大火,燒毀了24萬平方公里的林地,排放了27億噸的二氧化碳。

有人提出加強造林是因應氣候危機的關鍵方法之一,但植林所需的土地面積非常龐大。根據國際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的報告,若只想靠種樹造林來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需要至少16億公頃的土地,大約是五個印度國土的面積,這根本是無法達成的目標,更會大幅度的排擠農作物的生產,反而帶來糧食不足的衝擊。

混農並行的造林

較好的方案應該是以自然生態為基礎來解決森林問題,先做好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同時推動混農並行的造林工作,也就是將作物種植或牧場經營與造林結合,以及提升牧場和農田的土壤管理,如此不但可以發揮森林的固碳功能,同時土地也能用於生產糧食,形成雙贏的局面。

除了吸碳,其實森林還有「移雲造雨」的奇妙功效,在全球水文調節、改善氣候方面,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正面效能。因此,我們需要加強保護全球的森林,避免它們日趨碎片化,以及防止不斷從人為及氣候極端變化帶來的威脅。只要消除了森林的危機,也將能一併解決氣候暖化、生物多樣性、水資源不足和糧食缺乏的危機,這是國家永續發展不能忽視的核心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