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位落差遇見民生問題(蘇緯/家庭主婦)

醒報編輯部 2021/06/03 09:24 點閱 4635 次

忘了我是讀高中還是大學時,到照相館拿沖洗的照片,那天我外婆跟我一起去,一進相館跟老闆說我要拿照片,老闆就問我:「數位的嗎?」我外婆大吃一驚很疑惑為什麼老闆知道我的名字,她說:「對!蘇緯的!蘇緯的!」

我那民國17年出生的外婆當時是幾乎不知道什麼是「數位」的,我與她因為年齡、資訊與通訊科技近用機會的迥異,對電子相關的事物認識有極大的差別,所謂數位落差啊!這小事至今想起仍然令人莞爾。

這幾個禮拜以來白天帶小孩,晚上上網遠端幫年紀還不太大的長輩找菜,就已經讓我感到世道艱難、灰頭土臉。我稍微慶幸我的外婆那代已經過去,否則這段時間她們度日想必非常艱難。

菜場人潮有原因

連很習慣網購的人如我,要找到價格合適、送貨時間符合需求的菜,就已經費盡千辛萬苦,還要在各種從來沒用過的網站註冊帳號,幾次徒勞無功就過了一個晚上。何況長輩呢?數位機會永遠不可能公平,但當數位落差的議題從工作競爭力的領域,跳到民生的層次上,更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殘酷。

是大家都會線上購物刷卡、買菜買飯都可以用外送平台?不是的。大家家裡都有年輕人在身邊幫忙解決吃飯問題嗎?不是的。菜市場裡面那些人豈是因為不知死活、愛湊熱鬧才在那邊?當線上買菜技術門檻如此之高,如此複雜,菜市場充滿人潮也只是剛好而已。

民生問題造就防疫破口,而疫情凸顯數位能力對生活最基礎需要的影響,得到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買東西、找工作、找資源⋯⋯當大家都沒有免疫力,越會用數位工具的人越有安舒生活又可不得病的機會。

最近已經聽聞了一些貧窮、失望的事,實在讓人不忍。那些事太底層、太渺小了,甚至不會在疫苗、股票、科技治理等網路社群和媒體熱絡討論到的議題之列,而我,只希望那些難過的故事終有盼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