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生物多樣性 攸關人類生存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1/05/25 16:08 點閱 4229 次

每年的5月22日是聯合國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為「呵護自然、人人有責」(We’re part of the solution for Nature),也是2020年主題「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Our solutions are in nature)的延續。

呼籲全球面對永續發展的各種挑戰,如氣候變遷、公共衛生、糧食與水資源等議題,一定要從自然界尋求解決的方案,其中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完整是最重要的一環,更關鍵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認真地參與其中。

「愛知目標」成效低

在2010年10月,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於日本愛知縣舉行時,曾訂定了以十年(2011~2020)為期的「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行動計畫,為全球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的依據,並期望能夠有效保護地球的生態系統。然而,十年的時間很快的過去,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工作進展並不順利,當初所訂定的20個目標,都未能達到預期的成效。

檢討起來,原來是「愛知目標」的實際工作要拖到締約國相關的融資和國家行動計劃都制定完畢才能真正展開,而這時候原定十年的期程已經過了將近一半,當然就難以發揮出原本寄望的效果了。

因此,我們可以從「愛知目標」的失敗學到一個教訓是,決不能把十分重要的工作全部留給政府部門去推動,我們的企業、社會團體及每個人同樣都需要關心,並主動的去參與相關的計畫,這也是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訂定的背後因素。

破壞環境終釀災禍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生態系統的脆弱化,一定會傷害經濟、生計、糧食安全、健康和生活品質的基礎。可是目前殘害自然、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情況還是在世界各處普遍發生。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發佈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自1970年以來,在僅僅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由於自然環境遭到如此沉重的破壞,才造成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人畜共通疾病的蔓延。

儘管我們的科技不斷進步,但我們對水、糧食、藥品、衣服、燃料、住所和能源等許多資源的獲取,依然完全依賴健康和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然而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當今物種滅絕速率遠遠超出了過去自然消亡的速率。

物種瀕臨滅絕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50年,大約有100萬種生物相繼滅絕,受人類活動威脅而瀕臨滅絕的物種比地球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嚴重,國際社會需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界的依存關係。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將在今年10月在中國大陸的昆明舉辦,剛好可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相互聯結起來。將在格拉斯哥主辦會議的英國政府已經表示,希望COP26能夠強調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如種樹、保護濕地)在因應氣候暖化中發揮的淨排作用,這也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會議的重點。

簡言之,生物多樣性所面臨問題也是氣候變遷要解決的困境,當前世界各國不但要全力做好節能減碳的工作,也要加強生態環境的維護與保育,這是我們絕對不能退縮與妥協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