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甲烷減排效益高 降暖化應即推動

醒報編輯部 2021/05/04 09:56 點閱 3760 次
化石燃料的生產和運輸過程,都會區的垃圾掩埋場與汙水處理系統、畜牧業的糞便貯存系統與牛羊反芻、農業的水稻種植,以及濕地與永久凍土層都會排放甲烷。(網路截圖)
化石燃料的生產和運輸過程,都會區的垃圾掩埋場與汙水處理系統、畜牧業的糞便貯存系統與牛羊反芻、農業的水稻種植,以及濕地與永久凍土層都會排放甲烷。(網路截圖)

上(四)月世界地球日美國召開了氣候峰會,不但拜登總統宣布美國在2030年加碼的減碳目標,也獲得數個盟國的響應,一舉將2030年全球減碳的承諾值抬升到約90億噸,相當令人振奮。

然而距離「巴黎氣候協定」1.5℃的原訂目標值還是有約200億噸的差距。因此,除非在未來十年間發生非常重大的事件,再度重挫了全球的經濟活動,否則我們將無法守住1.5℃的門檻,地表的快速升溫已難以避免。

二氧化碳排放佔76%

四月下旬,一份科學期刊的報告指出,目前大家的減碳焦點都著重在二氧化碳身上,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從全球的觀點,二氧化碳排放的占比高達76%,自然是優先下手的首要目標。

然而,位居排放第二名的甲烷(約16%),也是不可忽略重要項目。除此以外,聯合國預計本月要發表的報告也強調,在遏止氣候暖化方面,減少甲烷排放必須發揮更大的作用。

美國海洋和大氣總署的觀測發現,即使在冠狀病毒的肆虐下,去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濃度仍然激增,達到創紀錄的新高。據國際能源機構估計,2020年約有7千萬噸的甲烷洩漏到大氣中,相當可觀。

甲烷降低易見效

二氧化碳的生命週期有50~200年,在大氣層的影響可長達千年以上;而甲烷是吸熱潛能相對較強的溫室氣體(比二氧化碳高約30倍),但是存在大氣層的時間較為短暫,約為12年。所以只要現階段加強降低甲烷的排放,就可以在短期內看到實際的效果。

研究指出,若能在未來10年內將甲烷排放量減少一半,我們就有望把在2050年地表的升溫量降低約0.3℃,相當於二氧化碳多減排了60億噸;若真能如此,則「巴黎氣候協定」2℃的大限就極有機會達成,這是決不能輕忽的減碳效果。

甲烷的主要來源是多元的,卻能明確的區別出範圍。化石燃料的生產和運輸過程,都會區的垃圾掩埋場與汙水處理系統、畜牧業的糞便貯存系統與牛羊反芻、農業的水稻種植,以及濕地與永久凍土層都會排放甲烷。

捕捉甲烷成本低

如果能從這些排放來源中管制排放與捕捉甲烷,不但可以減緩氣候暖化,同時又增加可用的能源,促進經濟增長和改善空氣品質,具有多重的效益。

與二氧化碳相比,進行甲烷減排的成本相對較低,而且現有的技術已足可推動,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也相當多樣化。在農業方面,經由飼料的改善,可以大幅降低畜牧業的甲烷排放;廢棄物方面,加強管理垃圾掩埋場與汙水處理系統的排放,並建設回收系統再加以利用。當然最經濟又直接的方式就是嚴格管制採煤、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排放與洩漏。

盡力推動管制與減量

最關鍵的是,甲烷減排的工作現在就需要立即開始實施,才能趕在2030年產生預期的效果。拖延越久,暖化的情勢就會越嚴峻,極端氣候變化造成的破壞與損失,也會更沉重。

依照環保署盤點的2017年臺灣溫室氣體排放資料,我們的甲烷排放占比只有1.9%,遠遠低於二氧化碳的95.4%。雖然如此,我們依然需要與國際接軌,在甲烷排放還不嚴重之際盡力推動管制與減量的工作,以預防甲烷未來成為另一個尾大不掉的燙手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