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做自己」的父親—電影《父親》觀後感

施玲羽 2021/04/18 13:53 點閱 3705 次

「我覺得身上的葉子彷彿都在脫落」,安東尼說,「枝幹在風雨中飄搖不定。」-安東尼《父親》

一隻手錶,一幅畫,一份烤雞晚餐,一場家庭對話。這些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物件與元素,卻讓80 歲的倫敦老父親安東尼不斷質疑自己身在何處?照顧他的人是自己女兒亦或請來的看護?

由法國導演及編劇Florian Zeller改編自2012 年同名舞台劇的電影《父親》,讓觀眾猶如戴上一副AR 智能眼鏡,進入失智父親安東尼的腦袋裡,感受他時空錯亂的混淆、不安與驚恐。隨著角色的來來去去與環境的轉換,連觀眾都不禁要問:安東尼是誰?他現在在哪裡?

分享摯愛失智的故事

首次執導電影便入圍奧斯卡,同時也是小說家的Zeller 表示,這個故事對他個人意義重大。從小被祖母帶大的他,15 歲時祖母失智,帶給他很深的失落及傷感,促使他編寫舞台劇。他說舞台劇在巴黎開演時,每次落幕,總會有觀眾跑來找他,「不是來祝賀我這部劇有多成功,而是想要和我分享他們生命中的摯愛失智的故事!」

電影開場時,我們看到安東尼在倫敦一棟住了30 年、裝潢極富品味的高級公寓裡,一個人享受歌劇。不久,女兒安妮進門,告訴老爸她遇見了心愛的男人,要搬到巴黎去和他住。

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像一顆手榴彈,炸開了安東尼原本平靜安穩的生活圈。「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你即將離開我?你要丟下我?」他的臉垮下來,努力控制自己不安的情緒。

面對失序與混亂

電影中,這場對話重複上演,但是當他下次提出同樣話題時,女兒卻一臉茫然,不知道老爸在說什麼。有時候他質問女兒心愛的手錶為何不見,有時否認把前一任住家看護氣走的事實……而正當觀眾大約掌握主角的情緒後,一下子場景又換到安妮的居所,或許女兒放不下父親,只好帶著他一起搬進她家?可是家裡那個陌生的男人又如何解釋?是安妮的先生保羅?她不是離婚了嗎?

最可怕的是,這個喊他爸爸的親生女兒有時候看起來怎麼像一個陌生人(由另一位演員奧莉薇雅威廉斯飾演)……對眼前現實的失序與混亂,安東尼不斷地問:「這屋子裡一定發生了什麼事!」

隨著情節的進展,敘事視角由安東尼轉為安妮。因為照顧失智而逐漸失去認知現實與生活能力的父親,父女間發生的矛盾與摩擦讓安妮身心俱疲,導致她的另一半也受不了。在三度獲獎的實力派演員奧莉薇雅.柯爾曼的詮釋下,安妮幾度情緒崩潰,淚水自臉龐流淌下,但面對心愛的父親,仍努力從嘴角擠出一絲微笑。

需要安全感

「老年失智者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曾經照顧失智父親長達10 年的乾姐瑛,回溯自己陪伴父親到終點的旅程,她說「病患最害怕陌生人與陌生的環境,因此需要持續的關愛、鼓勵。」

瑛在2008 年將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從台灣搬遷至紐約,父女倆住在聯合國大樓附近的公寓,方便照顧。當時父親除了失智之外,還有青光眼,因此他的左眼全盲,出門走路要靠拐杖。

由於初期失智程度算輕微,所以喜歡逛大都會博物館的父親,每兩天都會自己搭地鐵去博物館。後來他想擴大社交圈,加入了阿茲海默症協會紐約分會擔任義工,也讓生活更有意義。蘇伯伯每天拿著拐杖步行到辦公室裡幫忙,不知情的外人完全看不出這是一位失智的長輩。

嚴謹生活記錄

「他知道自己視力不好,記憶力也慢慢流失,所以每次出門都非常小心。」瑛感謝神一路的保守,父親從患病到去世前從未跌跤,而且只走失過一次。

本身是醫護人員的乾姐,本來就有嚴謹的生活規律,自從接下照顧父親的工作後,更嚴格把關父親的飲食作息,在客廳裡放著一本紀錄父親生活習慣的小冊子,上面記載著父親的血糖、血壓、大小便次數與用藥。她每天早晨一定幫父親準備六樣以上的早餐:咖啡、橙汁、雞蛋、麵包、麥片、水果,十年來如一日。

蘇伯伯的病情在2016 年底急轉直下,白天黑夜顛倒,讓女兒半夜起來六七次,臥房隨時保持燈火通明,房門永遠敞開。後來瑛請了特別看護,最後在醫師的勸導下不得已才送進安寧病房。

哼唱日文歌

即使在安寧病房期間,乾姊仍親力親為,每天下了班再累都準時到父親病房報導,親自一口一口餵他吃飯。「一頓飯平均餵一個半鐘頭以上!」失智症患者在末期已經失去了咀嚼食物及吞嚥的能力,照顧者必須極有耐心才能完成餵飯這項工程。

「當時爸爸可能不認得我是誰,但是我會邊餵他吃飯,邊在耳邊哼唱他熟悉的日文歌,或者用日文為他禱告,讓他感覺自己被關愛、有安全感。」回首這段路上的艱苦,她決定餘生繼續奉獻金錢、時間與精力給阿茲海默症協會,為其他患者家屬親友提供過來人的經驗。

「我覺得身上的葉子彷彿都在脫落,」電影中飾演父親的安東尼哈普金斯說「我不能做自己了! 」I am not myself.

別忘了我自己

同樣述說失智症患者故事的文學小說《別忘了我自己》(We Are Not Ourselves) ,作者馬修‧湯姆斯以愛爾蘭第二代移民愛琳的故事為背景,講述她摯愛的丈夫在盛年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造成家庭分崩離析,人生軌道轉彎的故事。

小說刻畫出照護失智症家人的艱辛與苦澀,人生充滿了未知和挑戰。女主角艾琳在照顧因病失智失能的丈夫過程中,始終不離不棄,展現愛最終能化解苦難,人生最黑暗處能可見一線曙光的盼望。

屬靈大師盧雲在《記憶的治療者》一書中提到,「只要帶著愛想起彼此,我們就能與彼此在靈裡合一;這是更深刻的親密關係。帶有愛的記憶總讓我們渴望再次相見,再次回到彼此共享的生命。」

電影《父親》毫不留情地呈現一個失智家庭殘酷的事實。被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儘管困惑、悲傷與無助,但故事的核心仍是溫暖實在的:即使一個失智的人仍然值得被關懷、被在乎與被愛!

即使內心世界被失序與混亂帶來的陰影籠罩,只要有陽光照耀的角落,愛,就能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