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新冠預測: 狂歡、報復性聚集的文藝復興?

邱慕天 2021/01/06 09:41 點閱 4450 次

隨著第一世界國家的疫苗問世,並將2021年視為對新冠病毒疫情吹起反攻號角的一年,耶魯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克里斯塔基最近根據他的新書Apollo’s Arrow: The Profound and Enduring Impact of Coronavirus on the Way We Live 發起一項預測:

大師的預測

在百年前(西班牙大流感)和過去這段病毒流行病期間,人們都變得更加虔信宗教、經濟保守和避險;那麼當疫情受控或消除後(預計要到2023年),出現的就是這個趨勢的反轉——

「派對、性生活、體育藝文大型聚集的熱鬧沸騰、瘋狂消費,以及宗教信仰退潮。」——那些發生在1920年代的世界趨勢,將再一次於2020年代再現。 (註1)

報復性狂歡?

來年的全球變遷是否如克里斯塔基所預測會有「報復性狂歡」,我認為還有三點值得商榷:

一、這波疫情催生的「數位科技平台」是否成為「新常態」?

當居家工作(WFH)、網飛(Netflix-ing),還有種種體驗感更佳的數位娛樂/電玩派對攻佔日常後,真還會有那樣大力度的報復性實體聚集嗎?

戰後與疫後

二、「一百年前的世界格局決定性事件並非大流感」,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WWI)。

不僅如此,當年的第一波大流感在1918年春天爆發時,美英法都準備對德反攻,為了避免影響士氣和軍事動員,不單公衛消息受到新聞管制與被戰情蓋過,各國也為了加速通過國會法案調度資源而刻意看輕疫情風險。 (註2)

因此相對地,1920年代的歐美時代精神,恐怕更應被視為「戰後」的文化與經濟解放;而不一定是主要來自於「疫後」的。

抗疫疲勞症

三、有關「抗疫疲勞」

正如克里斯塔基分析指出,在疫情期間真正使世界互動放緩的,不是政府的強制作為,而是集體社會心理。而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葛蘭提出的「抗疫疲勞」來自於人們對生活中必須配合公衛指引需要額外消耗的注意力/警戒心。 (註3)

例如台灣社會「案771」當事人的咒罵憤慨,比例原則下對應的其實不是她的過犯本身,而是8個月來本土防疫的長期集體心理耗損,堪比戰爭動員。

這樣看下來,各位屬於台灣的「報復性狂歡」會出現嗎?你個人會期待著撐過疫情後,繼續加入與陌生人親密接觸的派對和瘋狂消費嗎?

............................................................................

註1:參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dec/21/epidemiologist-1918-flu-pandemic-roaring-20s-post-covid
註2:參朱雲漢,《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ch.9 〈探索新冠病毒危機後的世界〉(台北:天下文化,2020),pp. 343-350
註3: 參 https://edition.cnn.com/2020/06/08/health/quarantine-fatigue-is-real-coronavirus-wellness/index.html?fbclid=IwAR1n9JRv-TP_V_8rgNEb4LOALmtBrFcykpDymBU6diow9PrekOpPAUTlG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