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營利或為私利? 寶佳經營宜透明化 (20201228財金論壇─林火燈、龔天行)

醒報編輯部 2020/12/29 19:05 點閱 65930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林火燈(前證交所總經理、福邦證券董事長)
龔天行 (前富邦金控總經理、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
記錄與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林意玲(以下簡稱「問」):今天要來談近期最熱門、最甚囂塵上的寶佳投資案問題,寶佳原本來是建築公司,後來商業版圖擴及很多產業,最令人不可置信的是他動用政府資源(公股)來炒作。但夜路走多了,終於事情曝光,就是勞動基金投資組的人竟然遭到寶佳的款待,而且按照寶佳的指示,買進特定企業的股票,以致勞動基金大賠。

所以大家都很擔心,為什麼可以有一個企業能如此的呼風喚雨,金管會到底有沒有在管理?這次事件不管是投資大眾的錢,或者是勞動基金的準備都受到波及。先請龔教授分析。

寶佳投資手法合理

龔天行:在開始分析前,我希望先做一個聲明,我現在在台北政經學院的基金會擔任監事,而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主要是由寶佳集團林董事長捐贈30億做為運作資金。我的評論純粹從專業角度,但是我必須先做這樣子的聲明。

剛才主持人提到,寶佳陷在這次的勞動基金弊案當中,他們的操盤手已經被收押,肯定是有一些不當的行為,我們也靜待司法繼續追查下去。

但單從寶佳的投資行為上面來看,他的投資手法是採取鎖定少數標的,去累積比較大的持股,然後透過持股對經營者造成一些壓力,促使經營者做出改變,這種做法是無可厚非的,甚至在任何一個市場,都有必要存在這樣的投資者,才能監督公司營運,而不只是純粹散戶的投資方法,投錢進去有賺錢很好,沒賺錢就賣掉。那樣對於公司的經營者並沒有產生任何的影響,公司經營者要做什麼還是繼續做,那股東持股的影響力就毫無用處,

股東行動主義

因此,利用本身持股的力量去督促公司的經營能夠更有效率,使得公司能夠產生更多的利潤分給所有的股東。這在公司治理的術語中叫「股東行動主義」。

股東行動主義可對公司治理產生正面的影響,但寶佳的的操盤手,進去的時候究竟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如果是想給予壓力,然後要求該公司把股權買走,那是錯誤的心態,用這樣的方式去威嚇經營者然後賺取中間差價,其他的股東是完全沒有受益的,純粹只為個人利益。

勞動基金案犯法

當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去確認,他當時進去的目的是什麼?但從股東行動主義來看這件事的話,我希望寶佳是為實踐股東行動主義去做投資,而不是去勒索公司買股出場。

至於勞動基金的案子,那更是不像話了。寶佳操盤手的做法,可能跟原來進去公司的經營者沒談妥,不願意把他買走,然後他就想要倒貨到市場上,結果倒的時候,價格下跌了,他就找勞動基金來幫他承接,這不僅不像話,根本就已經犯罪行為了。

問:其實這次寶佳最為人詬病的,是他跟公股、政府的關係非常密切,以至於他向公股借款,然後買進股票後再進行質押,一塊變兩塊,完全就是穩賺不賠,這點龔教授您怎麼看?

公股借款質押

龔天行:我認為用股票去質押借錢這樣的做法是沒問題的,就是你公司願不願意承受這麼大的風險問題,但如果說是因為關係而去逼迫公股銀行借錢給他,那這就不對了,但我不認為買了股票,然後再去槓桿、擴大投資的行為有任何的不當。

問:所以這中間的衡量標準就是看寶佳有沒有利用關係來做這件事情,而這又是非常曖昧的,也請林董事長分析。

林火燈:我覺得寶佳這整件事現在其實還在調查當中,我們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目的是什麼。不過,我認為這次勞退基金的案件,除了寶佳之外,其實在媒體上也看到了有復華投信、統一投信涉案,所以我倒覺得不需要把寶佳跟這次勞退基金的事情,完全劃上等號。

監督公司效果正面

其實,我們的整個資本市場的運作是很有意思的。在美國,有所謂的放空機構。但台灣對於放空機構的角色,通常會帶著一個比較道德的批判,但在美國不是,如果有一些公司吹牛吹的太厲害了,放空機構覺得這家公司不值得這麼多錢,所以他不但會放空,而且還會出他自己本身的調查報告。這個對股市價格的運作,是有正面功能的。

回到國內也一樣,譬如說,我們也常看到有一些企業是不獲利的,但老闆的口袋卻總是滿滿的,這裡頭有很多的細節,我們就不談了。所以這個時候假如有人願意跳進來當武士,他買了股票進到董事會,然後逼迫高階的人把你的利益從口袋裡頭回饋到公司,那算這是正面的。

我不是說寶佳所有的作為都是正面的,我只是覺得,當我們在看這些事情的時候,也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像龔教授所提的,如果寶佳是在實踐股東行動主義,那你對這些他所投資的公司做一個比較嚴厲的監督,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

總之,我覺得用期許的角度去看待,寶佳的集團有錢、有人才,這種情況下,我們倒是可以來想想他怎麼做?對台灣的產業自然會更好。畢竟現在檢調正在在查,我們也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麼。

問:所以剛剛提到的就是說,如果一個集團大到某種程度,都會有一些政商關係,也便於調動資本。這中間如果金管會要監督,林董事長您長期在證交所服務過的,應該從哪個角度去查這些內幕,或如何監督?

應公開投資策略

林火燈:現在政府已經有一個機制,但與其依賴主管機關事後的監督,不如要求企業自律。基本上,你看寶佳有雄厚的資金,有非常強的人才,裡頭有很多,甚至過去都是政府的政務官,這些人的品格、操守應該都可受公評的。

但台灣現在確實有要求機構投資人,訂一個的叫做盡職治理的守則,盡職治理守則就是,作為一個機構投資人要體認,自己對公司是有影響力的。盡職治理守則是鼓勵你要關心公司的運作,甚至要常常去跟董事長互動,甚至跟他的董事互動,甚至跟他的經理人互動。

那同時也要求,作為機構投資人,你要把投資的策略說明,我為什麼要買這一家公司的股票?選股的標準是什麼?然後我買了這張股票?以後,我將來在股東會上面的議案的投票的策略是什麼?我平常監督這一家公司的運作是什麼?

問:把它透明化?

標準透明供檢驗

林火燈:沒錯,就是透明化,就是透過自律跟透明,我個人認為,其實寶佳應該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也許他們之前沒有想這麼多。所以,他們若朝這方向走的話,即便對投資的公司有一些進度跟要求,我覺得這不是壞事,而且投資人會更歡迎。

問:現在講到重點就是,一個上千億的公司,等於是舉足輕重,大家反而會害怕,不會很歡迎你來投資我,干涉我的營運。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處理?請龔教授分析。

經營者應有監督

龔天行:剛才提到說,大家會害怕被這樣龐大資本的企業投資,但害怕不見得都是壞事,以大同公司的情況為例,大家都知道大同公司近年來的經營慘澹,長年來沒有人能改變的公司,直到最近有人進去說,我就是要把這些萬年董事給趕走,因為實在做的太爛了,在最近換了董事才有些起色。

所以說,如果每一個上市公司的經營者都會害怕自己做不好,會有人來把我趕走,這對於公司的營運上可不是件壞事。不應該把這件事情看得很壞,身為經營者本來就應該如坐針氈,做不好被股東趕走這非常合理,不是因為你持股30%,就沒辦法被趕走,那其他70%的股東夥伴就該被你擺爛嗎?

問:但這個前提是,寶佳投資的都是一些需要被改變的公司,且有潛力發展的,是不是有點太高看了,好像他都是站在一個道德制高點與使命感來做這些事情,這不一定吧?況且人家會害怕不完全是怕被監督,而是說你今天到底用什麼樣的心態和標準來做這些事情?

道德期許無約束力

龔天行:沒有錯,這就是剛才林董事長所說的,寶佳如果期許自己扮演股東行動主義者的投資者的話,那他應該要列出自己標準是什麼?表明自己不是來做狙擊者的,而是奉行做股東行動主義,那所有的行事都要在這個標準之下,是可以接受社會檢驗的。

問:但這樣的期許會不會只是一種道德上的勸說,而不是他會有自覺的去做,況且也沒有外力去限制他。如果他不這麼想呢?

龔天行:不這麼想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我們今天沒有去限制投資者說,你買股票只能長期持有。

問:但這次為什麼事情會爆出來,就是寶佳企業大到一定程度,就會用一些手段去找錢或怎麼樣的?

龔天行:這個我完全不知道他們是借錢買的,現在有很多的矛頭指向寶佳。當然我們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但目前媒體上指出犯錯的是寶佳的操盤手,寶佳要概括承受這沒有問題。但是寶佳的這樣作法的本身,我不認為應該被負面解讀。

問:最後請林董事長做結論。

經營權之爭

林火燈:我覺得,最近一直在講股票市場,這一、兩年有很多所謂的經營權之爭,但其實經營權之爭不是壞事,有競爭者才會讓現在的主事者戰戰兢兢。所以像剛剛提到,因為寶佳擁有很大的資產和人脈,所以有些公司會害怕,哪一天成了被狙擊的對象。

如果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這也不是壞事,反而我倒覺得現在的上市櫃公司,應該要有一個概念,一旦進入資本市場,你就要做好有人可能會買你的公司的心理準備。所以,你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把公司經營好,或者你的股份買很多,比較麻煩的是,有的是公司沒有經營好,自己的股份也不多,那你當然很容易變成大家想要入主的對象。

經營邏輯策略透明化

所以我認為,只要大家都照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走,倒不必套上太多的道德的框架,都在資本市場上了那就是商業上的考量為主,為什麼要想要入主這家公司?我有我商業的考量,很可能是我進來以後,我有本事讓你的營收變好、獲利增加、股價上漲,我也跟著賺錢。

如果說當你變好了以後,我賣掉股份退場,這是一種選擇,如果發現說,只有我來主導,公司才會有起色,我很有可能希望入主這家公司。像這樣一個發展,我覺得是比較好的。

但我還是期許寶佳他的經營邏輯策略,如果可以更透明,讓社會大眾安心檢驗監督,因為我還是覺得以他們擁有的資產來看,這些的人才應該可以發揮一些正面的效果。

問:非常謝謝兩位專家學者的寶貴意見。我想今天的討論可以釐清很多的市場上的謠言,我想我們可以回歸到投資市場的本質,大家就可以有一個好的制衡與規則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