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記憶》新書 重現22部經典電影

臧品安 2020/12/27 19:16 點閱 6364 次
左起影評人陳平浩、影視聽中心研究組陳瑞穎、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photo by 臧品安/台灣醒報)
左起影評人陳平浩、影視聽中心研究組陳瑞穎、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photo by 臧品安/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臧品安台北報導】「讓過去的台灣電影重新被現在人看見、論述,正是影視聽中心被賦予的任務!」影視聽中心27日舉辦《看得見的記憶》新書發表會,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表示,期望透過經典重新閱讀、研究,讓經典電影得到重生的力量。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說,希望民眾在現在、甚至百年後,仍能透過影像、文字論述經典,是影視聽中心的目標。

介紹22部經典

作者之一、影視聽中心研究組陳瑞穎表示,她在書中介紹何基明及潘壘兩位導演,對於何基明,她以講述霧社事件的電影《青山碧血》作為研究主軸,透過何導數十年重寫的不同版本霧社事件創作資料,了解他的追求—「轉型正義」;潘壘則特別關心男性心路歷程,其創作《合歡山上》、《金色年代》、《颱風》探討男性心理及慾望掙扎。

書中共介紹22部台灣電影,從1985年電影發明與日本殖民來到台灣,50年代台語片興起,60年代主流彩色國語片及非主流電影實驗並起,70年代鬼片、武俠片、愛情片、鄉土紀錄片百花齊放,80年代解嚴前夕黑電影、新電影街例出現,到90年代戒嚴結束創作者可以在大銀幕討論白色恐怖,22部電影分別映射出不同時代的光影。

讓經典重現世人眼前

「這本書寫的都是舊電影,感覺沒什麼新意,其實不然。」藍祖蔚致詞表示,書其中一文談到李安的短片《蔭涼湖畔》,透過該片可以了解享譽國際的創作者,過去在如何艱困的環境下創作;希望書中提到的影片,明年都能在影視聽中心放映,讓民眾一方面多了解經典,一方面透過經典重新再閱讀、研究及分析,讓這些寫在歷史上的經典電影得到重生的力量。

王君琦說,《看得見的記憶》原本起名為「電影與我們的時代」,「後來重新思考要如何看到電影與我們的時代,重點在於這些文字、影像等檔案,可以再次被看見、論述,因此書名改為《看得見的記憶》。」;影視聽中心被賦予典藏影像遺產任務,就是要讓檔案能不斷被討論,在現在、甚至百年後,民眾仍能透過影像、文字等檔案進行更多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