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者正在找的機會 (黃一華)

醒報編輯部 2020/12/16 14:43 點閱 4682 次

中天事件還很熱呢。我剛剛想到,中天事件可能是傳播學者一輩子都在尋找的機會。

我們此刻正在見證「電視」這個媒體25年解構過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去精英化」以及「去形體化。」

頻道凌駕電視台

1996年我在新聞所,有線電視開放,那時一方面衝擊既有生態,另一方面打開許多想像空間。「頻道」必然凌駕「台」,三台不再是三台,而是百分之三台。那時我還在中晚寫有線電視專欄,寫各種想像,那時的想像,在後來二十幾年裡陸續成真。

2002年我在無線台,看見有線電視廣告總量超過無線台。我知道商業態勢成型,無線台確定沒有機會。正好也看不慣某些事就離開了。雖然離開,但也一路旁觀。假裝自己還是新聞人。

那個時候呀,只要談到新聞台,必然都是精英導向,守門人呀、魔術子彈啊、意見領袖啊,都只是從不同角度形容這個巨大的形象。新聞台的人也一直都有這樣的自信和驕傲。

精英濃度漸被稀釋

不過,全球最高的SNG車密度讓新聞台的精英濃度快速稀釋。完全沒有品味、格調跟專業可言的置入行銷操作更進一步掏空新聞台的內在。這些都和政治與商業垂涎這個精英組織及其可能的動員能力有關。

每次動員都要問一下這樣對不對啊,不管對不對,票投出來就可以了。新聞就是工具,誰都想摸一把,有機會就想染指。

就這樣一路動員,沒有甚麼停歇。過度動員的結果,一方面養大了人們對於資訊匱乏的恐慌感,另一方面卻又稀釋了人們吸收高密度資訊的能力。這樣進一步讓電視台難以繼續維持精英高度,行車記錄器取代 SNG車、低成本八卦取代深度探討。連記者自己都嘲笑自己:「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業界願意這樣?當然不是,還是有一大群人全心全意想要挽救這個產業,但,形勢比人強。誰不想專心作好新聞,誰甘願讓行車記錄器取代攝影機,讓PTT取代麥克風?唉,實在是不這樣活不下去,但就算能活下去,也活得很憋屈,畢竟,哪個老闆真的把新聞當回事呢?

網路上一片綠洲

就這樣,政治與商業跳到新聞的背上,聯手絞緊繩索,讓新聞求生無門、求死不得。轉型的討論一直都在,但一直不敢放手作,畢竟還不是真的要死,對吧?

直到政治真的要你命了。

中天就這麼倉皇地竄進網路,耶?怎麼回事?沒想到這裡還有這片綠洲?是不是養得起五百號人先不談,氣死你們這群惡霸就爽。

爽歸爽,總還得做些事情吧?可是過去那些驕傲的做法,好像行不通了。於是跳舞的跳舞,打game的打game,耶,隨時都有幾萬人在看呢,還有抖內,啥,花生啥素?就這樣過關了?

無所不用其極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龍捲風原本是諸多談話節目裡面的一個,實在也是面目模糊、依稀相仿。現在居然可以現場與網友互動,兩個老頭打得一手爛game,打著打著還可以叫工作人員接手;主播現在都成了up主,吃漢堡、跳舞都行。

如此新奇、如此奔放、如此混亂、如此庶民,台不成台、樣不成樣,過去正兒八經的模樣沒了,也能播新聞,餓了喝口奶茶、咬口漢堡;不必再高聲嘶吼,也能作節目。精英不見了,而且還一堆人來。原來過去的信念都只是信念,反英雄反結構,還能玩更大,這不是傳播學者一輩子期待的機會是甚麼?

中天真得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快速橫向擴展,以交叉銷售的概念快速展開,迅速建立戰略縱深,讓現有的目標閱聽人可以繼續存留,並將冷媒體變熱,另外一部分又要變成背景白噪音,總之,不必涉入,聽著睡覺無妨。這個需要完全不一樣的思考跟理解。

如果這樣也能一直活下去,豈不因禍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