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台灣年賺中國2.2兆 如何因應政策變動?

白丁 2020/10/28 11:02 點閱 5357 次

美中科技貿易大戰,衝擊中國經濟發展,「內循環」、「國際國內雙迴圈」新經濟學名詞,快速在中國實踐中,台灣一年賺中國2兆2000億元新台幣,政府應必須深入了解中國經濟翻轉實況,協助台商快速轉型,分散市場風險,防止失去競爭優勢,陷入經濟危機。

因應中國外銷轉內需

美國打擊華為、中興、中芯及各項科技、經濟制裁、外交、政治鬥爭,正式揭開新冷戰序幕,面對國際政經情勢驟變,中國正快速轉換經濟、科技步伐,台灣也必須儘速因應,否則將失去最重要貿易夥伴,以及獲利來源。

習近平最重要經濟軍師林毅夫最近表示,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10年後超美,美國技術霸權2050年消失。結果是否如此,「內循環」、「國際國內雙迴圈」新經濟理論是否可行,是關鍵一戰。中國正細膩、全力規劃推動執行。

習近平上任國家主席後,陸續推出供給側經濟學、一帶一路、亞太自貿區(FTAAP)、鐵公基策略,最近又提出「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以及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技術、貧富差距大

「內循環」基本上將大幅提升內地消費,將商品從原物料、生產、流通,整個產業鏈過程,均留在內地,並強調科技創新及自主研發,儘量不依賴外國技術。概念有了,挑戰卻不小,眼前的晶片技術就無法克服,後面還有美國正規劃的生技、醫療、化工等各領域技術封鎖,如何克服那麼龐大的技術落差,將造成中國製的產品品質下降,是否再有國際競爭力,大有疑問。

再則中國現在有2億5千萬人年所得2萬5千美元,剛好與台灣相等,卻有6億人收入僅人民幣1000元,貧富差距太大,再加上長期炒房,財富大量集中房地產,不利金融體系及生產事業發展,而中國國民消費率僅達GDP38.8%,遠不如美國68%、德國52%、韓國49%,美國平均收入是中國8.4倍,消費卻是15.2倍,諸多問題如何順利調整,恐需相當智慧及技巧。

需消化過剩產能

在「內循環」政策下,以後中國的採購大軍,將不會再出現於巴黎、東京、紐約、雪梨、台北101及世界其他大城,因為即使要買世界精品,請到內地「Outlet」。過去中國生產如以100%來比喻,分配在國內消費及外銷用途,現在外銷因冷戰減少20%,就必須把這20%過剩產能在國內消化掉,才不會造成生產過剩或經濟蕭條。

中國新經濟政策推動,未來全球經濟及消費,將從過去以美國為主體的一個大平面,區分為三大塊,即歐洲、北美及亞太。美國外債嚴重,經濟不景氣無解,將無力再成為世界的唯一。

台商生存更困難

中國是集權體制,各級黨官必須拿出績效才能存活,雖然「鴨霸」,但是效率極高,台灣不能漠視其經濟變局,未來台商在中國存活越來越困難,如果不是技術獨霸,或在股權分配上「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類似陸企收購台企緯創,搶食可成、宣德、美律、鎧勝、鴻海等市場,絕對層出不窮,威脅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生存,而且台商在陸無法存活,必須回流狀況,將日益嚴重。

台灣政府不能再每天重複兩岸對抗戲碼,必須趕快研究中國經濟下一個世代「內循環」及「國際國內雙廻圈」之中,找到台灣的機會,並積極協助企業向未來全球三大經濟圈平衡發展,決不能在中國經濟改造之大洪流中,失去自己的方向及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