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券消耗社會成本 無視民意問題多

彭蕙仙 2020/07/16 17:29 點閱 2913 次

實體振興券7月15日開始發放。費了好一番功夫終於領到實體券的人,可能會很驚訝,因為居然有2層包裝,而且第2層還是塑膠套!不環保的程度令人咋舌。

發放耗費過多資源

從預購到領取,民眾經歷排隊、等待、電腦系統連連當機…的辛苦後,民眾終於領到振興券了。這整個發放的過程,就是一場資源的耗費。首先是第一階段印製了1200萬份,每份9張共1.08億張,印製成本3.15億元,另有6億元的配送成本等。

由於申購紙本券的人數過多,經濟部只好緊急加印了500萬份;然而,申購紙本券者高達8成5,經濟部恐怕還是得再加印,最終單單印製成本就可能要超過6億元。

在振興券預購和請領的過程中,包括郵局和便利商店及相關機構的電腦系統都必須配合調整,這當然得花錢。振興券形同貨幣,運送過程中除了保全,還要警察全程護送,這幾天的郵局大門口甚至派有警察保護。這些投入的警力可並沒有計入政府發行振興券的成本。   

當機客訴不斷

此外,由於振興券領用手續複雜,系統又一直當機,各地方政府和相關單位的服務人員,接民眾的投訴電話可謂接到手軟,連議員、立委辦公室都不斷接到客訴,還有便利商店門口貼有告示牌,提醒消費者有問題去找政府,不要對店員發火,可見,第一線的銷售人員承受了多少壓力。

大批人力的時間和精神都耗在振興券上,這些,當然也都是成本。振興券封套上明白規定不可找零,但是不少民眾還是期待可以找零,為了吸引消費、提高振興效果,所以經濟部最後也妥協了,表示找零問題由業者和消費者自行協商,賣家願意找零就找零吧!不過,振興券畢竟白紙黑字清楚規定不可找零,預期未來相關的消費糾紛恐怕不會少。 

刺激經濟效益如何?

另一方面,振興券規定,沒有統一編號的商家必須委託商圈組織、夜市或市場管委會,待現金存入後才能再發放給商家,因此可能讓沒有統一編號的傳統攤商不願意使用振興券,或是延長小型攤商再消費的時間,拉援振興券刺激經濟的時效。

行政院長蘇貞昌曾一再強調,由於馬英九政府時期推所推出的消費券效益不佳,因此蔡政府才無意「馬規蔡隨」。當年馬政府原先預期消費券的發行可對經濟成長提升0.66個百分點,實施後的實際貢獻率大約是0.28至0.43個百分點;蘇揆因此強調,消費券對經濟成長之貢獻未如預期。

而中央銀行預期這次振興券對GDP的貢獻約為0.1%,預期的數字已遠低於當年的消費券,依經驗法則,未來真正的數字只怕會更低。

體察民意再實施

無論如何,振興券已經上路了,再不滿意,大部份的民眾應該還是會去領取、花用。只希望蔡政府記取這次的教訓,要傾聽民意、察納雅言,對許多人一再批評的政策和措施,務請三思,不要一意姑行,因為實施的過程與後果,整個社會都得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