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暖化加劇 全台高溫屢創新高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07/14 14:02 點閱 2373 次

本月13日,由於西太平洋高壓的下沉效應,臺北盆地中午的高溫來到38.9℃,刷新了歷年7月的最高溫紀錄。本報之前已有報導,在6月29日,臺北氣象站才締造了6月的新高溫數值,也是38.9℃。沒料到的是,才短短二週的時間,我們就看到6、7月的最高溫在臺北地區都連續雙破歷史極端數值,顯示今年的高溫熱浪真的來勢洶洶,一定要加緊做好防範高溫的工作。

高溫籠罩範圍廣

回顧臺北氣象站的觀測記錄,歷年最高溫的榜首是2013年8月的39.3℃;如今才到7月中旬,盛夏的高峰還在持續發展,因此今年7、8月的高溫紀錄仍有機會再攀出歷史新高。不僅高溫的數值驚人,今年熱浪持續的時間也相當長;例如每日最高溫大於35℃的「高溫日」迄7月12日,已經有33天了。

不單是臺北盆地如此,今年臺灣的高溫排行榜前10名都在38.6℃以上,涵蓋臺北、南投、花蓮、臺東、屏東,幾乎整個臺灣都籠罩在高溫區域裡。因此,今年的熱浪真的是強度高、持續久,範圍也廣,正是氣候暖化的典型表徵。

即將越過1.5℃門檻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8日發布未來5年(2020~2024年)的氣候預測報告,彙整了英國、歐盟、加拿大、中國大陸、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家的氣象學者意見,搭配全球主要氣象機構的電腦模型所得到的數據,針對氣溫、降水、風向和其他氣象指標的動向作詳細的評估。報告一方面考慮到了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另方面也納入了地球氣候的自然波動因素,主要目的是為各國決策者提供重要的參考。

雖然這份預測報告並未包含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意外因素,以及因防疫封鎖與經濟放緩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變化,然而溫室氣體在大氣層滯留的生命週期非常長,短期的排放減少並不會帶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下降,只是增長的速率略緩,整體來說並不會影響主要的結果。

報告明確的指出未來5年全球的年均溫都會比工業革命前的基準值高出1℃以上,且其中至少有一年的年均溫會超過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所標誌的1.5℃門檻。實際的觀測結果也支持新報告的結論,例如過去12個月的全球地表均溫已創下新高,比基準值高出了1.3~1.4℃;加上目前暖化趨勢是每10年增溫0.2℃,預計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在2030年以前就會正式越過1.5℃門檻。

乾、濕氣候更極端

這份報告還指出,除了南半球的海洋部分,全球幾乎所有的區域在未來5年內都會變得更熱,其中北冰洋的變暖速度將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另一方面高緯度地區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降雨量可能增加,而地球的其他區域則可能變得更加乾旱,也就是乾溼會更趨極端。不僅如此,北大西洋北部的西風帶可能增強,表示西歐的暴風雨天氣將會增加。這些氣候的預測實在是讓人十分擔憂的發展趨勢。

簡單的說,世界氣象組織的新警訊再次表明要達到《巴黎氣候協定》的1.5℃目標已經時不我予,只有寄望世界各國加緊步伐來力守2℃的目標。否則若是連2℃的底線也失手,我們只有面對翻天覆地的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