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補助、業者倒閉 哪裡出了問題?

蔡孟峰 2020/07/02 14:53 點閱 2451 次

眼看7月開始,交通部推出安心旅遊國旅補助,振興三倍券也從7月15日開始發放,讓沉寂了半年的觀光產業才露出一線曙光,但卻有大型旅行社業者一家一家要開始裁員縮編,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現象,政府應該介入了解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

從6月國內疫情緩和以後,觀光局就迫不及待推出防疫旅遊、安心旅遊,從端午連續假期的車流人潮來看,國內旅遊的景氣才剛要復甦。

景氣可復甦?

交通部長林佳龍1日前往嘉義縣與雲嘉南地區觀光產業者面對面交流座談時,林佳龍還要觀光業者一起在下半年,將上半年失去的觀光財賺回來,加上指揮官陳時中率防疫五月天到各縣市加持,觀光業景氣回溫似乎是指日可待。

政府為了為產業紓困,6月也陸續提供薪資補貼、為旅行業勞工舉辦講習、企業營運優利貸款或補助等多項措施,企業必須簽署同意書,領取這些補助後,企業不得裁員,也就是說即使業務完全停頓,勞工仍然享有留職留薪的保障。

但才要進入7月國旅的高峰期,卻接連傳出有著名的大型旅行業者,將要精簡人員或進行內部裁員。

國際轉國內?

在旅行業界,其實「業務範疇」區分得相當清楚,雖然旅行社大都是申請綜合性業務的牌照,但是做國際線的旅行社,原則上難以在短時間內轉型變成接國內旅遊業務。

這就類似台灣開放陸客團時期,一蜂窩出現了二百多家旅行社登記要從事這項業務,但陸客團突然銳減,旅行社也無法變更業務,就出現一波倒閉潮,這就牽涉到旅行業本身的轉型問題。

而另一方面,原先做國旅的旅行社,也並不是雨露均霑家家都有生意做,規模比較大的公司和旅宿業和遊樂園簽訂合作同意書,先下訂金掌握了住宿和熱門景點的門票,小公司要出團就必須向大公司拿房、拿票,成本上就提高了,當然大公司人事開銷大和預付款也多,自然營運的壓力更大。

政府提供紓困和國旅補助,推動安心旅遊,這些對旅行業者立意都是正面的,眼見邊境管制何時能開放還遙遙無期,觀光產業業務範圍上的轉型問題,並不是說變就能變的,這樣的問題,主管機關應該深入了解業者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