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歷有助就業?

趙南星 2020/06/28 10:51 點閱 2288 次

教育部2003年起開始要求各大學辦理畢業生流向調查,但不僅未特別分析運用、進一步作為政策參考,必問題數也從約70題簡化成13題,只求提高回收率,納入高教深耕計畫指標,遭外界批評畢業生追蹤淪為形式,有學校也跟著將調查視為例行公事。

學歷有幫助?

台師大教育系教授王麗雲分析,減少題數確實有助提升回收率,不過看不出青年求職歷程和就業困難等細節。教育部高教司表示,有學校反映問卷冗長耗時、涉及家庭收入等敏感議題,因此調整為如今13題公版問卷。此調查對象為畢業一、三、五年學生,目的是了解畢業生學用合一情形,去年平均回收率在六到七成間。

筆者針對此事件,有兩點看法:第一、社會觀感普遍認定,擁有大學學歷對就業有幫助,是找到好工作的基本門檻,但真是如此嗎?

南韓知名經濟學家張夏準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隨著機械化的普及,富裕國家大多數工作對知識的要求水平說不定都下降,真正攸關國家榮景的並非個人教育水準,而是國家動員個人組織高生產力企業的能力。教育是寶貴的,但主要價值並非提升生產力,而是協助我們培養本身的潛力,擁有更為充實和獨立的人生。

我們過度重視高等教育,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取得學位,造成一種不良效果:當上大學的人口跨過某個關鍵性門檻,人們就得去上大學,才能獲得好的工作,造成學歷通貨膨脹,學歷反而變不值錢。

忽略技職學生

第二、若政府一如宣傳所言,也同等重視技職體系,為何不將技職體系的畢業生流向一併調查,納入統計?製造業是一國經濟的根基,這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是光靠服務業達到極高的經濟水準,我們必須破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過時迷思,才能讓社會達到均衡健康的全面發展。

筆者身為國中教師超過十年,看過形形色色的學生,也關注畢業生們的後來發展,深感在大多數的行業,真正重要的是一般的智慧、紀律和自我組織的能力,而非專家級的知識。企盼教育部能把資源用在正確的地方,而非只為漂亮數字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