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碎中國市場 納智捷不妨改打世界盃

邱文福 2020/06/18 19:23 點閱 2592 次

【台灣醒報記者邱文福特稿】「納智捷要收了」的傳聞在坊間流傳經年,「全面退出中國」也只是時間問題,如今嚴陳莉蓮終於拍板定搥決定停損。事實上,看似全球第一大市場的中國,從2008年起「一步到位」的戰略,中國品牌上千種崛起驚人,在高度的排他性下根本沒有「台灣中國」品牌的空間。而裕隆在中國主導的是國企,長期倚賴順風造勢當然毫無競爭力。納智捷想進入中國還不如打世界盃。

中國戰場無台灣機會

當中國車業在2000年後出現蠢蠢欲動的氛圍時,一心想進入中國的裕隆汽車集團,卻依然沒有動靜,等到終於挺進中國後,嚴凱泰卻沒有親自下海探路拜碼頭,讓裕隆在中國的計畫尚未啟動就種下敗因。

按理在2000-2007年之間,如果以專案模式提出在中國設立「獨資」的「中國納智捷」是有機會的,但是納智捷卻遲延到十年後ECFA的2010年,才被迫以連同衛星體系的全資企業參與中國二汽東風集團,成立各佔一半的「東風裕隆」,成為二汽集團旗下一個三等的子公司,東風派出周文傑任董事長,台灣派出陳國榮為副董事長、吳新發擔任總經理。

cari

順風經營苦難千倍

作為中國三大汽車集團之一的二汽東風,事實上是中國最讓外界陷於「無知」的奇特企業,1972年就加入二汽的周文傑當時已是集團領導。旗下與法國合資的東風標誌、東風雪鐵龍、東風日產、東風本田、東風悅達(韓國車)等等,幾乎都有周文傑的身影,周堪稱是中國車壇第一代領導成員,但是旗下企業卻是搭著順風車起伏。

納智捷在這樣的氛圍下,當然不會受到周文傑的關愛。在政治算計下,台灣出現裕隆酷比汽車(tobe Motor Co., Ltd.),看是裕隆與浙江吉利汽車公司的合作結晶,於2009年11月成立。實際上這項牽線,就來自東風周文傑,因為周是浙江寧波人,吉利就是從寧波起家。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在壓制了三個弟弟之後,擁有習近平連襟的關係,自2008年後就是中國車壇堅不可催的私人企業中的霸主。

腹背受敵艱辛難耐

但是,酷比汽車這項「討好」中方謀取關係的實驗,完全失敗,對裕隆在中國不僅毫無幫助,還成一支有毒暗箭。無獨有偶,媒嫁進來台灣的還有安徽的奇瑞,於2009年由奇瑞與台灣太子汽車集團合作,由太子旗下的勝榮汽車代理引進奇瑞車款,但受到太子汽車集團財務危機拖累,奇瑞登台開賣 3年仍賣出不到800輛,還有大批庫存、零件均遭債權銀行、融資公司扣押。

納智捷這種「自有品牌」,一般分析有著若干致命錯誤。包括市場定位、生產策略、財務計畫三方面失準。在台灣方面,採取華創車電研發設計,裕隆三義廠組裝生產,然後才由納智捷負責行銷,包括中國以外的國際市場開發。

如是,市場定位誰主導?理論上變成華創車電,畢竟主導了設計研發,那是市場定位的重要把手位置,納智捷只能被動擔任行銷與售後的勤務。嚴重的三頭馬車何來成功的可能?

曾有在陸台商於中國納智捷成立後,有意投入經銷體系申請,輾轉從台灣託人情找關係攀線頭,最後卻卡在陸方的前線中低階經理人,甚至暗示先吃飯聚餐等等,有的找到台灣派去的吳新發總經理,同樣沒有下文。

嫡系遠勝謀略贏家

2007年,浙江吉利李書福被明指國銀非支持不可後,整個中國車市暗潮洶湧。吉利甚至忽然宣布將全資從福特汽車集團併吞瑞典VOLVO汽車。福特在樂得建立進一步的政商關係下,迅速拍板,並於2008年定案。這種皇親關係的展現,表明前述裕隆設立的酷比汽車案就是白工一場,坊間甚至傳聞根本就是一場「套匯」遊戲,推產品只是裝飾,藉此模式給紅包才是事實。

一廂情願台灣非中國

從東風汽車的立場看納智捷,一者絕非「自主品牌」,再者銷售面對競爭是困難重重;第三,根本無法掛上「新智能車」的邊,二汽東風不願增資自然正常不過。尤其是已經沒有任何政治上的附加價值,自我了斷必然是唯一剩下的路。亦即裕隆集團即使想獨立自主在中國打出江山,坦白說機會渺茫。

媒體報導,2009年1月時裕隆董事長嚴凱泰曾親自主持納智捷品牌發表會,表示投資打造納智捷品牌「資金無上限」,集團初期備妥250億元作為兩岸建廠與四款車型的開發經費。坊間傳說,為了一圓品牌夢,嚴凱泰當時是準備投入1,000億元,說是裕隆不至於「動搖國本」的底線,但一般估計真的繼續留在中國纏戰根本永無翻身機會。

轉戰歐美創新機

反觀本月傳出的日本車廠日產宣佈將關閉西班牙巴塞隆納工廠,花費約14億歐元相當於台幣460億元,導致3000人失業,除了當地民眾不滿,西班牙當局更不斷提出方案斡旋。

專家認為這樣的機會反而是裕隆納智捷「打世界盃」的絕佳機會。如果能買下該廠,並與日產協商成為西班牙總代理,再混線生產納智捷產品進入歐洲,其實遠比深陷中國走不出困境還要強大。而此刻更是西班牙需要協助的機會。

cari

事實上,中國從2000年之後,全國各省紛紛冒出自主品牌,北京中央更明示暗指國營幾大車廠應朝向自主品牌方向進行,自2007年起擔任科技部長的萬鋼更直接明指「新智能電動車」才是產業方向,必須「一步到位」。這是中國車業跟不上歐美日車廠的內燃機發展下的戰略,並以此綁架全球車業。

於是,以TESLA Killer自居的新勢力搶市,網路聲量宣天嘎響的蔚來、小鵬、愛馳、理想、威馬等,雖然累計虧損都在數十至幾百億人民幣,仍然奮戰不懈,納智捷的虧損根本只是小賠。車業中國就是一場血肉場域,遠不如紮根歐美來得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