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牛步系列5》林祖嘉:少慢亂久 3倍券不如消費券

祝潤霖 2020/06/07 15:48 點閱 5770 次
前國發會主委、政大教授林祖嘉表示, 3倍券重蹈使用期間過長的覆轍,替代效應高、經濟效益低,對GDP貢獻有限。(photo by Wikimedia Commons)
前國發會主委、政大教授林祖嘉表示, 3倍券重蹈使用期間過長的覆轍,替代效應高、經濟效益低,對GDP貢獻有限。(photo by Wikimedia Commons)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3倍券』的問題有4:太少、太慢、太亂、太久。」曾參與馬英九時代規劃消費券的林祖嘉教授接受本報專訪表示,3倍券實惠消費者的金額,只有消費券的一半;消費券從規劃到發放只花了1個月,3倍券拖到7月中太慢;且消費券利用投開票所,1天就發出90%,可免去3倍券可能的排隊之亂。

金額太少、發放太晚

「首先是3倍券發放的金額太少。」前國發會主委、政大教授林祖嘉表示,當年馬英九政府的消費券是3,600元,現在3倍券是先付1,000元才賺2,000元,實領金額上只有大約消費券的一半,「美國、日本發放的金額都大很多,台灣的金額實在是太少。」

林祖嘉說,「其次是太慢。」2008年9月金融風暴爆發,後來愈來愈嚴重,12月初時,行政院與國發會開會研商,決定要發行消費券,2009年1月19日就發出來了,2009年第1季就是金融海嘯最嚴重的時候,那時剛好要過年,大家拿到錢以後,假設4口之家可以拿到1萬4,400元,撐過過年就沒問題。

這次疫情最嚴重的時間是在4月、5月,現在不只台灣疫情趨緩,其他國家也逐漸解封了,因為拖了很久,現在可能會有爆發性的消費出來,如果本來就規劃要出去玩,有沒有這個錢其實根本沒差,3倍券的發放太慢,實體發放還要等到7月中,真的拖太久了。

好的沒學、錯的沒改

「第三是太亂,也就是發放效率的問題。」林祖嘉指出,消費券在2008年12月初決定發放,如何發到每個人手裡?那時動用了1,900多個投開票所,「因為投開票所都在住家附近。」此外,一家4口只需要1人出面領取,當天就發放了90%,非常有效率,剩下的10%就擺在郵局,1週下來領取率共達95%。

林祖嘉表示,3倍券領取方式太多,而且會在網路上申請的多半是年輕人,算300萬好了,另外還有2,000萬人怎麼辦?很多人不會上網,或小朋友也不會用這些東西,所以最後還是要排隊去拿,可是全台郵局數量相對較少,住在台北能不能去高雄的郵局領呢?到時候又要排隊,這非常沒有效率。

「最後是使用期間太久。」林祖嘉說,消費券2009年1月發,可以用到9月,大家就慢慢用,假設每天買1個便當,但這個便當錢本來就是要付的,現在用消費券來付,就會產生很大的替代效應,所以才被批評對GDP貢獻有限。3倍券7月中發,到年底有將近6個月,同樣可能產生很大的替代效應,經濟效益堪憂。
cari
消費券利用1,900個投開票所,1天就發出90%;3倍券實領金額比消費券少約一半,且替代效應高,對GDP貢獻有限。(photo by Wikimedia Commons)

c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