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 將不再求零庫存

林祐任 2020/06/04 19:29 點閱 13448 次
比提指出,企業究竟是要回國生產,還是外包多個國家分散風險,並不存在簡單又正確的答案。(Photo by Wallpaperflare)
比提指出,企業究竟是要回國生產,還是外包多個國家分散風險,並不存在簡單又正確的答案。(Photo by Wallpaperflare)

【台灣醒報記者林祐任綜合報導】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追求零庫存的及時生產制度(JIT)未來恐怕不受青睞!德國物流公司德莎的安德烈亞斯指出,企業將更重視倉儲,以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或是外包給更多國家以分散風險,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比提認為,這不是單選題,企業必須在風險和成本做出權衡。

零庫存不受青睞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早在疫情席捲全世界之前,供應鏈已是政治人物辯論的焦點,川普矢言實現「美國製造」,以創造國內的就業機會,而環保團體則認為全球分工會破壞生態環境。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近來的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一的德國企業考慮降低對海外的依賴,《Supply Chain Dive》也指出,64%的美國企業有可能將生產線移回美國。

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的經濟學家艾格表示,追求零庫存的「及時生產制度」(Just-in-Time)恐怕不再受到青睞,供應鏈愈複雜,斷鏈的風險也愈大。以生產鏈鋸聞名全球的德商Stihl,過去在庫存上花了不少錢,卻得以在疫情期間相對安穩。

德國物流公司德莎的企業發展總監安德烈亞斯也認為,倉儲是企業的未來,有了倉儲便能夠讓供應更加穩定,但全球分工不會成為明日黃花。艾格也警告,企業回國生產不是全無風險,若不幸發生天然災害,國內的供應鏈也是有可能斷鏈,此外,若是全球分工消失,窮國人民的收入將會減少。

回國、外包非單選題

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比提指出,對於後疫情時代的供應鏈將如何調整,企業究竟是要回國生產,還是外包多個國家分散風險,並不存在簡單又正確的答案。例如汽車產業包含上千個零組件,若要外包給許多不同的供應商,雖然供應鏈能夠更加穩定,但也必須付出龐大的成本,且疫情的衝擊遍布全球,即便是外包給許多國家也難以倖免。

c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