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有功國際? 從積極轉為消極

林祐任 2020/04/22 19:30 點閱 3174 次
WHO的官員坦言,若行動不夠積極會被批評,行動太過積極,使得疫情提早結束,則會被說是危言聳聽(圖為前秘書長陳馮富珍)。(Photo by 影片截圖)
WHO的官員坦言,若行動不夠積極會被批評,行動太過積極,使得疫情提早結束,則會被說是危言聳聽(圖為前秘書長陳馮富珍)。(Photo by 影片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林祐任綜合報導】WHO從積極協調到僅作諮詢,角色定位多次變動!WHO在根絕天花過程中積極扮演外交的工作,成功說服蘇聯製造疫苗。在SARS期間,WHO很早便將SARS的威脅發布旅遊警示,因衝擊到他國經濟而引發不滿。然而在金融海嘯過後,WHO因經費短缺,已將自己定位為技術諮詢單位,態度漸趨消極。

天花一役揚名

根據《衛報》報導,成立於1948年的WHO,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成就為「根絕天花」,是人類史上首度根絕的病毒。雖然WHO投入的經費不如其他國家,也不是打最多疫苗,更沒有發明出雙叉針頭的關鍵技術,但在「組織與外交方面」可謂不可或缺,例如1959年成功說服蘇聯製造2,500萬支疫苗,再由WHO分送到全世界,加速了天花的絕跡。

在1998至2003年間,來自挪威的秘書長布倫特蘭夫人試圖賦予WHO更大的權力,透過在地窗口、外交渠道和當時正在興起的網路掌握疫情,以減少對各國的依賴。在2003年SARS爆發之初,WHO在中國的網路論壇和媒體報導中,加上在地窗口的證實,發現一種正在傳播的非典型肺炎。

發布SARS引發爭議

此外,在SARS期間,WHO首度對特定地區發布旅遊警示,此舉卻引發中國、加拿大的不滿。在布倫特蘭夫人卸任之後,WHO在2005年修改了《國際衛生條例》,要求會員國遵照WHO制定的標準抗疫,並回報任何疫情的爆發,也賦予WHO發布「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權力。

「WHO不是北約,也不是聯合國安理會。」WHO的前法律顧問布爾奇坦言,WHO對於拒絕配合的國家缺乏制裁手段,美國雖然在911事件過後,試圖給予WHO更多的權力,以對抗生化武器的威脅,但中俄印等國因忌憚美國的影響力太大而表達反對。馬里蘭大學的教授沃斯諾普直言,沒有國家願意像中國一樣在SARS期間被管東管西。

常是兩面為難

2009年的H1N1疫情,則讓WHO的公信力遭到許多質疑,WHO雖然發布大流行警告,但疫情遠低於預期,全球僅331起病例和10人死亡。紀錄片《相信WHO?》指出,原因在於藥廠早已研發出疫苗,為了讓各國購買而向WHO遊說發布大流行警告。不過WHO的官員坦言,若行動不夠積極會被批評,行動太過積極,使得疫情提早結束,則會被說是危言聳聽。

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WHO的資金出現缺口,2012年短少3億美金的預算,WHO也開始變得保守,面對2014年西非的伊波拉疫情,WHO動作太慢使得疫情失控,造成1萬多人殞命。當時的秘書長陳馮富珍表示,WHO僅是「技術諮詢單位」,第一線的抗疫工作得由各國政府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