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談》疫情衝擊下的改變 勞資雙方轉型契機

盧信昌 2020/03/08 14:05 點閱 2384 次

原本主計總處的預測,2020年GDP成長率為2.72%;因為遭逢新冠肺炎的衝擊而向下調降到2.37%。因著先進國家方才開始的疫情傳播,於假設這波疫情持續影響超過半年,經濟成長動能必然要更加減緩,因此延遲的投資更代和帶動的消費恐慌,都會導致供應鏈的不順遂與生產效率的下降。

總要素生產力

就經濟成長的貢獻因子,根據學者鄒至莊、林永樂的研究,於上世紀台灣的資料解析當中,約有4成是來自研發創新、管理效能和組織改良等的技術突破與素質改善,通稱為總要素生產力;其次,投資形成的貢獻占4成;另外的2成,則是增加人力投入所帶動的成長。

一旦就業困難,或是民眾改變生活哲學,當真力行起自然簡約,那時候的經濟萎縮壓力就更大了。屆時,與高所得階層消費習性相關的服務,以及價位偏高的耐久財商品提供都會減少,經濟成長當然就會掉更多。保守一些的估計,台灣經濟成長的擴大減速,可能落在0.6%至1%之譜。

人才調配投入抗疫

誠然,危機就是轉機;古有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無論在何種情境下,追求生活素質的整體改善,總是人情之常;只要人力的應用方式能做出調整,只要有通盤規劃與積極引導,創匯生財的可能,其實事在人為。

以醫療體系為例,早一陣子就屬醫美最賺錢,當時還盛行醫療觀光。現在因為邊境隔絕與疫情防治的需要,優秀生技人才、醫療場所與研究單位,都可以投入到新冠毒疫苗的開發,或是擴大檢疫和精緻治療的服務能量。

聞聲救苦。以生技研發和防疫做為優先目標,有研發人才與資源的投入,才能減少驚怖恐慌和疫情的最終傷亡。於相當程度上,這就是在改變人力素質和應用的價值開發;換言之,不僅會擴張總要素生產力的表現,專業深入的精進,還能改變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和生財創匯的想像。

眼前的事實是,社會的驚怖恐慌必然帶起消費行為的改變;而消費期待與服務提供的調整,則有賴產業的更張與重組。唯有勞資一體的夥伴關係,才能一起來捉摸和能有敏銳眼光,透過應對提案來弭平生產解組,和消費動向的重大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