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主權爭霸戰 金融風暴再起? (20190619財金論壇─聶建中、李述德、林火燈)

醒報編輯部 2019/06/27 10:27 點閱 246391 次

主持人:聶建中(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與談人:李述德(前財政部長)
林火燈(前證交所總經理、福邦證券董事長)
記錄與整理:廖亭雅

主持人聶建中(以下簡稱「問」):去年3月22號開始,川普在白宮打開中美貿易戰的第一槍,到如今一年多過去,始終等不到尾聲。現在甚至還開始轉為科技戰,像華為、5G等事件,都能看出中國受到很大的影響。

中國不僅持有大量美國債券,本身人口也多,出口則正被美國所打壓,現在剩下的籌碼只有貨幣。對於貿易戰演變成貨幣戰,不知道兩位來賓有什麼見解?金融風暴有可能再現嗎?

霸權爭奪戰

李述德:這一年多來,中美貿易糾紛、爭議也好,貿易戰、科技戰、貨幣戰甚至是法律戰也好,到底代表著什麼?首先針對名詞定義去做解釋。貿易戰,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進出口的順差、逆差、品項、稅率等,進而影響貿易的平衡。

貿易是一個實體的經濟活動,延伸出來就是貨幣,因為牽涉到錢的收支,才會有匯率、利率等問題。但是中美貿易戰的核心真是如此嗎?我不認為。其實問題的真正關鍵是在於霸權的爭奪。

科技戰包裝貿易戰

美國幾十年下來,一直自詡為世界的警察,在各方面都想佔據主導地位,美其名「國安問題」。至於貿易戰真正第一個鳴槍在於5G,因為5G會牽涉到未來整個市場的發展,甚至有可能為世界定下新規則。

美國因為在科技上落後華為五年或十年的一個差距,才會利用貿易、關稅去打壓中國,這才是中美貿易戰真正的核心。從兩國比較利益的角度來看,貿易戰是必然的一個手段。

中、美兩國藉由你來我往方式,對彼此的關稅逐漸增加、項目也變多,如此一來,進出口的金額影響到外匯存底,也進而影響貨幣供給率,接著還會牽涉到利率與債務問題,所以這場貿易戰才會一路從科技戰打成貨幣戰。

中、美兩國都在基於國家的利益去做相應的配套措施,這場貿易戰一路打打談談、談談打打。近日,川普與習近平又開始為此協商。

貨幣戰爭開打?

問:李部長說得很有道理,的確感同身受。美國最終目標是打壓華為5G,不讓中國主導科技市場,才將科技戰包裝成貿易戰。而中國目前籌碼有限,只能採取匯率走貶的應對方式,這才演變成貨幣戰。究竟會不會形成另類的金融風暴,林董事長你怎麼看?

林火燈:剛剛李部長的分析非常清楚,這不會是單一的簡單議題。而貿易戰跟科技戰是一樣的,背後都來自同一個源頭--兩強相爭。這究竟會不會演變成貨幣戰?

我個人的看法是,早在中美貿易之前,就有一本關於貨幣戰爭的書籍上市,書中描述這世界的列強利用貨幣作為經濟手段,在當時恐怕是前所未見的說法,而這一次最大的經濟體中、美兩國彼此對抗,貨幣勢必成手段之一。

另類的金融風暴

至於說貨幣戰會有多強烈,我想就像李部長所說的,中、美兩國會不斷的打打停停,我認為中國與美國會自行拿捏。倘若貨幣戰持續延燒下去,到底會不會產生新金融風暴,我有一個看法。

不能說完全沒有可能性,但金融風暴產生的相對機率不大。不妨回想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產生的原因。當時的金融機構都放款給並不是很有競爭力的企業,所以等到景氣反轉時,銀行就會無法承受,金融風暴因此產生。

再說,2008年的金融風暴,基本上是金融機構的槓桿倍數太高,這幾年也能看到,全球的金融機構都受到非常多的歸還,這也是金融機構對自有資本的提高、風險管理的加強。

第二個,因為中美貿易戰並不是突然發生的,它從去年到現在也有一段時間,剛剛李部長也提到,中美貿易戰預計短時間內不會結束,只要能有預期的空間,金融風暴發生的機率就會降低。

但並不是指貨幣戰不會產生額外影響,基本上絕對會牽動全世界,只是會不會發生大型意外,例如金融風暴等情況,機會不大。

台灣將是受害者?

問:謝謝林董事長的深度分析。對於貨幣市場、國際貿易的狀況都描述得非常清楚。林董事長剛才提到1997年的金融風暴,主要是匯率的問題,當時先從泰銖開始貶值,爾後台灣也受到波及。

匯率也就是一個貨幣戰的概念。2008年的槓桿操作,因為投資銀行太聰明,結果產生整個世界的金融海嘯,完全就是因為貨幣所產生。所以談到我們這次的主題,目前科技戰的結果是中國損失慘重,於是中國現在決定從貨幣著手,想讓美國明白他手上還握有著籌碼。

當然,對此美國也不會相讓。可是中、美兩國在維持出口、關稅持續加大的狀況下,就會造成周遭其他國家的損失,無論是貶值或者是債券方面,只要有資金流進流出的情況,就會產生我們無法預知的風險。

台灣是中國的近鄰,也擁有很多出口導向的企業,說不定會成為受害者之一。我想請問一下林董事長,貨幣戰如果真的發生,對我國產業會有什麼重擊跟影響?

需求量不變

林火燈:貨幣戰如果持續惡化,又沒有和緩的跡象,那不可能對台商沒有影響,尤其是中美貿易戰一定會降低全球的需求量,產生重大影響。就匯率避險本身來說,也不能說沒有影響,但它也有機會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躲避。

假設人民幣貶值,再觀察台幣是否也有貶值,如果台幣也有一定程度的貶值,影響相對就比較有限;倘若台幣不一定貶值,那對於台灣部分廠商只要用自然避險就不會延伸相關問題。

對此,或許會對台灣廠商產生部分影響,但我認為影響台商最大的始終是全球需求量受到波及。美中貿易戰的紛爭,確實對一部分的台商來說可能是一個短空,但長期來看,倒也未必。

舉例來說,華為手機生產明年可能會少六千萬支,在第一時間台商肯定會受到影響。問題是,華為這六千萬支的手機沒有辦法賣出,也不會減少全球對六千萬支智慧型手機的需求量。

一定會有別的手機品牌加以取代。至於其他的手機品牌,或許也是台商與其供應鏈在進行供應,基本上,台商具有一定程度的韌性,只是中美兩強相爭對全球的影響主要還是著眼在大局。

問:謝謝林董事長的分析。同樣的話題再請教李部長。

一刀兩刃的貿易戰

李述德:我透過宏觀、歷史的角度來看,先從幾十年前的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開始,GATT歷經貿易戰、關稅戰再演變成WTO,接著又變成雙邊、多邊區域,講白一點,這都是因為各取所需。

今天所談的貿易是實體生產的問題。產銷之間就像剛林董事長提到,需求量並不會變少,差別只在於誰賣的便宜、誰賣的貴,但只要能符合消費者的期待,如品質好、價格合理等,買華為或三星真的沒有太大差別,主權都在消費者手上。

第二點,從剛剛所講實體的進口出口產銷問題,就會延伸到金融貨幣及匯率的問題,無論是出口或進口,這都是一體兩面、一刀的兩刃。台幣若貶值,對出口合理,換回來的錢會變多,但對進口就會不利。

這需要業者對產業策略、政府對產業政策加以調適,看如何將損失降至最少、利益升至最大,可最後還是以消費者的需求來取決。只要消費者不買單,儘管東西再便宜都無關緊要。

講到最後,還是要看產品本身的定位,或是消費者本身的需求。在這樣的節骨眼上,可說是兩大之間難為小,政府、產業、消費者又該怎麼辦?尤其是消費者肯定是看自己口袋深不深,東西便不便宜。

消費者消費都有一個基本的邏輯、理性的抉擇,哪裡好就往哪裡去、哪裡便宜哪裡跑,根本不會在乎是生產地國家。最終都是要看政府的產業策略,如何應對現在這種局面,儘早地採取對策。

中國競貶?

問:政府該為此想出對策。美中貿易戰正打得如火如荼,假設美國的匯率持平,中國要走低,台灣到底是要跟著競貶,還是照兩位來賓剛才所說的,其實不必過於擔憂,因為台灣廠商仍舊是供應鏈之一,甚至還能進一步填補需求的缺口。

可是中國一旦貶值,鄰近各國也會受到影響。以韓國為例,韓國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國,倘若因為貶值商品比台灣還要便宜,這也值得擔憂,政府必須該清楚認知這一點,才能確立好的政策走向。

貿易戰發生到現在,美國甚至喊出「不接受華為任何以前的專利!」這就演變成法律戰了。請兩位來賓能否分析一下,這場中美貿易戰究竟未來趨勢如何?可能會以什麼形式落幕?

科技是未來趨勢

李述德:貿易戰打到科技戰,事實上科技是無所不在的。好比Uber就是科技的一種,以及金融科技現在也成為台灣區塊鏈之一,這些都是透過資訊軟體來幫助產業的發展,科技只是工具之一。

核心仍舊在消費者身上,看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服務,以Uber為例。當然,這並不是在幫Uber說話,只是剛好與科技有所關聯,Uber只是增加了交通工具的選擇,倘若能更便宜、更多元、服務又更好,那又有什麼問題?

同樣道理,今天金融有收付、存儲、借貸、理財、證券及投資六大項,假定科技能夠完全到位,如此一來,可以幫助多少的金融服務?講到最後,科技真的是未來趨勢的重點。

問:這樣聽來,科技的確是最重要的主軸,政府該了解人民真正的需求,為人民服務,畢竟人民是政府最好的客人。再請教林董事長,你認為中美貿易戰將如何落幕?

貿易戰的尾聲?

林火燈:要準確預測中美貿易戰的結局,我想是很困難的。但可以從過去的歷史中得知,美國發動類似的戰爭,已經不是第一次,最有名的就是日本,還有俄羅斯。

現在唯一會去探討的,大概就只是比較今天中國跟那段時間的日本、俄羅斯有什麼相似的地方,但這三者之間從經濟體到經濟規模運作的模式都不相同。所以,中美貿易戰從長期來看,不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結束。

從短期來看,也只會差在一些變數,像是川普會不會連任?還有習近平正面對國內的壓力,譬如香港反送中事件,香港也有可能成為變數之一。種種因素,都會使中美貿易戰產生變化,影響中、美兩國在短期策略上的應對。

主持人:聽起來,中美貿易戰不會那麼快結束,但長期到底會有多長?還真的不能確定。1985年9月20號的廣場會議,就是名副其實的貨幣戰,至於這次中美貿易戰究竟會打到什麼時候,我們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