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亞健康」? 醫師:及早對症下藥

施養正 2019/02/26 17:32 點閱 15729 次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田輝勣,於26日針對國人聽力障礙原因提出多點建議。(photo by 施養正/台灣醒報)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田輝勣,於26日針對國人聽力障礙原因提出多點建議。(photo by 施養正/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施養正台北報導】「聽的好,才會學得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田輝勣26日於愛耳日宣傳活動中表示,,小朋友在進入學習階段的時候,聽的好對於小朋友心理的健康很重要,聽不好,容易對日常生活產生限制。他也建議,若聽力損害的情形能早期發現,應及早配戴電子耳或助聽器,才能有效舒緩症狀,回復正常人際溝通。

田輝勣指出,聽力有障礙的人,外表看起來雖然正常,但因為聽不到而無法溝通,因此容易產生多疑、焦慮等症狀。他說,其實有些小孩只是單純的中耳積水,但父母通常忽略症狀,導致病情加重,希望未來能透過全面的聽力篩檢,幫助需要的人盡早「對症下藥」。

聽力影響健康

他補充,若小朋友如果有先天的問題,對於社會的環境認識會減少,而在進入學習階段的時候,「聽的好,才會學得好。」有時候小朋友講話會支支吾吾,可能是因為他耳朵聽不太清楚,所以不太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聽的好對於心理的健康很重要,聽不好,容易對日常生活產生限制。

「老人家發現聽損應盡早配戴助聽器!」田輝勣說,據研究發現,配戴助聽器可減少失智症發生的機率,然而若聽損狀況嚴重時才開始配戴,其實成效不彰,他說,目前很多國家都有針對助聽器制訂補助,但由於我國政府對於殘障標準規定較為嚴格。

他提醒,許多老人家會希望節省開銷,病情一拖再拖,往往到了一定的程度後才開始配戴助聽器,但那時身體的神經已經不容易受到刺激,對於辨音的能力也退化,需要3-5年的時間才會逐漸好轉,復健之路會更顯漫長。

儘早對症下藥

田輝勣補充,在台灣,造成聽力障礙常見的原因包括「退化」、「感染」,例如中耳炎、中耳積水、病毒感染等等,但民眾能透過疫苗施打減少症狀發生,「噪音」則在如今的工業社會中無法避免,「基因」、「腫瘤」也都會影響人體聽力發展。

他也建議,近期處於季節交換之際,老年人因為耳咽管逐漸失去彈性,容易造成「突發性耳聾」的症狀,民眾睡覺時也不要戴著耳機聽音樂,同樣容易導致慢性的突發性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