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典範 藝術文化妝點池上

林稚雯 2019/01/27 18:11 點閱 17319 次
梁正賢(左)、林懷民(中)、李應平(右)三人與談,以池上為例,讓人看到地方創生的可能性和魅力 (photo by 林稚雯/台灣醒報)
梁正賢(左)、林懷民(中)、李應平(右)三人與談,以池上為例,讓人看到地方創生的可能性和魅力 (photo by 林稚雯/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稚雯台北報導】雲門舞集在稻田裡翩翩起舞,歌手伍佰、天后張惠妹、優人神鼓等人都在田中留下美麗身影。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幕後推手梁正賢表示,從民國91年為池上米建立品牌開始,一步步凝聚民心;再加上適當的文化、藝術元素,多相交融下,台東池上的美被世界看見,成為地方創生的典範。

看不到電線桿

在「華山文旅學X台東池上」講座中,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詩意的敘述,池上有許多童話般的情境,連綿成片的金黃稻海、沒有電線杆阻擾的完整景觀,雲門舞者以天地為景進行表演,這是在別處無法見到的極致演出。

對此,梁正賢回應,池上鄉以農業為主,因位於花東縱谷南段近卑南溪、秀姑巒溪之處,水文的優勢加上氣候適宜,極為適合稻米的生長。

除了透過理念宣傳、教育訓練讓農民種稻有統一標準,進而共同打造並守護「池上米」的品牌之外,隨著地方共識不斷被凝聚,池上民眾也越來越認識到「美麗不是一天造成的。」民國92年在伯朗大道末端農戶曾向台電申請設立電線桿供電,因著社區發展協會、村長共同認為會破壞地方景觀,聯手向鄉公所與用戶協調放棄申請,讓沒有電線桿的美麗風景能維持至今。

農村加入藝術元素

協助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讓活動進一步發光,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說明,池上的景色如此美麗,台灣人不需捨近求遠到國外觀景。但池上地區的居民自覺極高,對於外來人口也會有更高防備心,地方創生工作最重要的是從交朋友開始,不是初來乍到就讓人認為要來發號施令。

和池上交朋友,台灣好基金會將農村生活加入文化與藝術元素,藝術家、文化人與媒體來到池上,進而讓人願意留在池上。李應平提到,兼具畫家、詩人與作家身分的蔣勳先生來到池上後就愛上池上,目前維持上藝術村總顧問,在池上駐村創作,對蔣勳來說,已經不是「去池上,回台北」,而是「回池上,到台北。」

針對地方創生,主辦單位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榮文則說,政府宣示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透過文創、藝術、科技創新,期待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讓偏鄉人口老化、發展不足的問題得以被解決。